热播剧《狂飙》刚上映,很多人是冲着张译追的这部剧。
没想到,仅看了两集,就被张颂文圈粉。
在《狂飙》里,张颂文扮演的“高启强”,从一位卖鱼佬一步步演变成为黑帮老大。
高启强在卖鱼时是老实,顾家的普通人,成为黑帮老大后却是凌霸一方,心狠手辣之人。

前后强烈的对比,“高启强”被张颂文彻底演活了。
不少人看完《狂飙》之后表示:张颂文,拿个影帝吧。
从被发现到被肯定,用“苦尽甘来”去形容张颂文,一点都不为过。
曾经的他,3年被导演拒绝了800多次,面试时又被嘲讽长得像侏儒,进入娱乐圈20多年连套房子都买不起。
如今,张颂文翻身了。
而他也用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一个常被否定的人,该怎么努力才能让自己走向成功。

01、
张颂文进入娱乐圈的方式,有点特别。
25岁之前,张颂文的生活和娱乐圈没有半毛钱关系。
为了给家里补贴家用,张颂文高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打工赚钱。
没文凭,没背景,没有脉,张颂文只能干些基层的工作。
在印刷厂当工人,去酒店端盘子刷碗,高空作业装空调,做得最好的当属导游。

1995年,旅游业兴起,张颂文瞄准先机去当一名导游。
这个行业很累很苦,不少人干了一段时间就撑不下去。
张颂文却做得风生水起。
一年休息不了两天,全部时间都来带团。
在当时那个万元户还很少的年代,张颂文已经月入2万。
有一天,张颂文和旅客闲聊,对方问他有什么梦想?

张颂文略带遗憾地说:
“我的梦想永远没法实现,我喜欢看电影,想从事电影相关的工作,但那不可能,电影离我太远了。”
这时,旅客的话让张颂文醍醐灌顶,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你可以去北京电影学院呀,张艺谋都是28岁才去学电影的。”
听完这句话的6小时后,张颂文辞掉导游,买了一张机票,头也不回地飞去北京。

那一年,张颂文25岁。
那一年,他考进了北影,和周一围成为同班同学。
原以为考进电影学院,就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了娱乐圈。
谁知,属于张颂文的苦日子,才真正开始。
首先是语言不过关。
张颂文一口“粤普”,常常让身边的人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

年龄不占优势,连说话都不利索,当时的老师不希望他浪费时间,于是和他说:
“给你4个月的时间,如果普通话还是不合格,你就自己退学吧。”
25岁才去学表演,意味着这将是张颂文的终身事业。
是破釜沉舟,也是重启人生。
张颂文把老师的提醒当成激励,拼命地练习普通话。

他洗了几颗小石子,放在嘴里给舌头增压,不管和谁说话,石子永远在嘴里。
凌晨12点,别的同学早躲进被窝里睡觉,张颂文却跑到操场上大声地练台词。
除此之外,身为班长的他,每天早晨6点准时带着同学们去练晨功。
四年如一日,每天都不落下。

02、
好不容易让语言过关,可张颂文又面临新的问题。
每次剧组来学校挑人,张颂文总是看着导演们的眼光,从他的跟前一扫而过。
没有一个人,愿意在他身上多停留一秒。
原因很简单:身高不够,长相普通。
在学校没戏拍,张颂文还可以继续学习,研究演技。

可让张颂文意想不到的是,毕业后连续三年跑了800多个剧组,居然没一个人愿意收下他。
有一次,张颂文和周一围去剧组推销自己。
当时,导演们正在讨论“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当演员”这个话题。
在看到张颂文进门那一刻,导演指着他说:
“这样的就不适合,一看就是个侏儒。”
张颂文瞬间石化。

站在他旁边的周一围忍不住想笑,这时,导演继续放冷箭,指着周一围道:“他也不适合,长了个香肠嘴。”
那一天,是张颂文和周一围这对难兄难弟,最失落的日子。
可生活就是这样,只要你不认输,它就没办法把你撂倒。
后来,学校看到张颂文四处碰壁,便让他回校当助教。
助教没有编制,工资只有1800。
张颂文接受了。

那时候,市区的房租2000起步,张颂文只能去郊区,租了间农村平房。
为了省钱,饭都不敢吃饱,买菜也是挑打折的时间段去抢购。
而当助教的他也很尴尬,没有作品,怎么当老师?如何让学生服从?
张颂文的学生,是像钟汉良、李菲儿、林志玲这样的大明星。
为了让自己拥有演戏的机会,张颂文利用寒暑假去剧组跑龙套。
没想到,当别人知道他毕业于北影同时还是个老师时,忍不住调侃他:
“你一个专业学表演的,怎么能去当群众演员。”

换作别人,听到这样的话,恨不得就地挖洞把自己藏起来。
张颂文却看得很开。
他觉得,如果连群演都找不到,那就真的和演员无缘了。

03、
张颂文利用各种见缝插针的机会,主动地去向剧组争取角色。
不管多小,只要能让他演,就行。
2009年11月,北京正下着近1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雪。
当时,张颂文听说香港导演刘伟强和陈嘉上,正在剧组探班。
他不顾恶劣的天气,驱车50多公里赶到剧组。
好不容易赶到,却看到刘伟强和陈嘉上正准备离开。

这是,他拼命跑过去,拦在两位导演的面前作自我推荐。
“我叫张颂文,我是一个演员,我拍电视剧六七年了,我有一些经验,拍电影是我的梦想,你们两位的电影,有任何角色都可以找我,没有台词的,路人甲、路人乙我都愿意。”
张颂文的唐突,为自己争取了一个机会。
刘伟强拍摄《精武风云》时,给了张颂文一个小角色。

这个角色在剧本上没有名字,张颂文自己给它起名叫“文仔”。
“文仔”是张颂文的小名,以前母亲常常这样叫他。
“文仔”也代表着张颂文,那一个有能力却无处发挥的小人物。
后来,很多人知道张颂文想得到机会,有人给他很少的酬劳,有的人却一分都不给。
这些,张颂文照单全收。

这也是小人物的命运。
然而,小人物想要出彩,就得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别人认为张颂文不适合当演员,没有人说过他有天赋,张颂文便在表演上下苦功夫。
2016年,娄烨筹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时,邀请张颂文出演“唐奕杰”。

当时,投资方对张颂文产生很大的怀疑:“他是不是不太搭,没有市场啊。”
娄烨却坚定地告诉对方:“颂文挺好。”
张颂文为了演好“唐奕杰”,特意去城建委亲身体验了一段时间。
每天,他跟着主任,陪他上下班,和他一起开会,到工地视察......
为了让“唐奕杰”符合建委主任的身份,他一个月增重30斤,只为展现微突的啤酒肚。
除此之外,荧屏上“唐奕杰”渐秃的发际线,并不是化妆效果。

那是张颂文特意把自己前额头的头发,一根一根拔掉的。
后来,在电影首映上,有人对张颂文说:“我第一次知道你,我一边看电影一边搜你是谁,你吓着我了。”
凭借《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张颂文总算让一部分人,记住了名字。
不久后,导演辛爽便邀请张颂文出演《隐秘的角落》里“朱永平”。
在《隐秘的角落》里有一段高光镜头,是张颂文贡献的。

张颂文扮演的“朱永平”,在女儿死后独自去面摊店吃馄饨。
当时,摊主并不知情,他按老顾客平时的习惯,给朱永平端来了三碗馄饨。
看着多余的两碗,朱永平想起了去世的女儿,他低头着,流着泪,一颗一颗地将馄饨吃进去。
为了演出这位父亲“中年丧女”之痛,张颂文在拍摄前,连续三天不怎么吃饭、睡觉。
正式拍摄时,张颂文拚命地回忆母亲去世时的场景,眼泪,情绪不由自地的崩发出来。

张颂文13岁那年,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生诊断只剩三个月的时间。
没想到,母亲坚强地挺了两年半。
在生病的那段时间,张颂文每天都会帮母亲按摩腹部,为她四处寻药。
看到母亲在床上痛苦的样子,张颂文央求医生她打止痛针。
很多次,张颂文常常产生幻觉。

他总觉得母亲突然去世,每当有这样的想法时,他就疯狂地跑去医院确认母亲还在不在。
母亲去世后的十年里,张颂文听不到别人提起“妈妈”这两个字。
而他把妈妈的思念,融入到“朱永平”的身上。
《隐秘的角落》上映后,原著作者看完之后感叹:“张老师演的比小说写的生动多了。”
张颂文凭借《隐秘的角落》,一夜走红。

这时候,很多人才知道已经出道20年的张颂文,连套房子都买不起。
于是,粉丝们准备发起众筹,为偶像买房子。
然而,对张颂文来说,名利早已不重要。

如今的张颂文,依然租着房子,打理自己的小院子。
没戏拍的时候,张颂文最喜欢去两个地方。
一个是菜市场,那是人间的烟火气,张颂文逛市场时,看到摊主忙不过来,还会亲自过去帮忙。
另一个地方是机场,那里每天都在上演悲欢离合,张颂文喜欢站在某个角落,用心地观察每个人的表情、动作。

有人说:张颂文火了,实是娱乐圈的“悲哀”。
我很赞同这句话。
因为很少有人像张颂文一样,用生活的体验,演出角色的“真”。
在流量才是硬道理的时代,张颂文让很多人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演员。
好的演员,不是靠演技“演”出来,而是靠生活“活”出来。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