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好生热闹。
一边是世界杯。
一边是汪小菲。
因不满巨额离婚赡养费,以及亲子会面次数。
汪小菲发文剑指前妻大S一家。
疯狂输出,一天连发21条微博喊话。

一时间,网友吃瓜金句层出不穷。

永不过时的杨笠名言也虽迟但到。
精确切中时事,无声胜有声。

不难发现,在如今各类热点的讨论区中,总是不缺女性脱口秀表演者们的金句输出。
直接隔空预言者,也不在少数。
张天爱娜扎联手撕渣男的爽文八卦发酵时。
颜怡颜悦「恋爱背调」的段子为人津津乐道。

唐山打人恶性案件后续中。
女性的恐惧和无奈也被巧妙代言。

但「嘴替」也引来争议。
从杨笠的「普却信」段子遭围攻。
到颜怡颜悦「女装没有口袋」被质疑挑动男女对立。
再到步惊云的婚姻段子被指「让人不适」。
女性脱口秀演员们想要「搞笑」,难度似乎加码。

咱们今天就借这部聚焦女性脱口秀,豆瓣8.7分的纪录片。
来看她们到底如何顶着骂名写出金句——
《歇斯底里》
Hysterical


幽默,可以加持个人魅力。
但对于女性而言,幽默却会消解性别魅力。
黄阿丽在自己的脱口秀专场《风流女子》中。
就曾提到小有名气的男喜剧演员,便能靠幽默约会明星模特。
而女脱口秀演员就没有同样的待遇了。

纽约著名作家评论家弗兰,以辛辣幽默的言辞见长。
却坦言从小被教育「男生不喜欢搞笑的女生」。
幽默,反倒成了一道枷锁。

女性一旦搞笑,似乎就等同于走上不归路。
毕竟「搞笑女」的刻板标签一旦贴上,便不好撕掉。
脱口秀表演者赵牡丹,就曾在台上讲述自己不被祝福的喜剧人梦。

在女性并不被鼓励幽默的大环境下,表演者们为何开始?
不同女性,有着不同的答案。
鸟鸟说,是想摆脱被困的状态。

因为在模板化的「套子」中不断受伤。
所以需要一个出口来治愈自我。

《歇斯底里》中的女性脱口秀演员,开启喜剧之路的前因也大多与此相似。
她们中有人因为外貌遭受了太多语言暴力。

有人因为人种肤色,长期被霸凌。

有人在家庭中处于被忽视状态,或在窒息的亲子关系中处处讨好。

生活的悲剧性迫使人另觅出路。
脱口秀给了她们可以探出头去呼吸的窗口。
严肃地面对伤害,会造成更大的创伤面。
所以调转枪头,用幽默消解一切。

就像演员Sarah解释自己开始喜剧表演的原因:
「人们总是嘲笑我,所以我想:去他妈的,干脆收他们点钱。」
酷飒背后,是面对生活时的非暴力不合作。


其实,用脱口秀「自我疗愈」者不在少数。
但女性脱口秀表演者的不同之处,正是来自性别带来的特殊体验。
正如片名《歇斯底里》的意义。
失控、幽默之外,还有根本上来源于「子宫里的痛苦」。

性别本可以为脱口秀女演员带来更易理解他人的天赋。
但想要前行时,却发现困难重重。

许多人保留着对于女性社会分工的刻板偏见。
认为女性的自留地只属于家庭。

女性美德被定性成端庄贤淑,沉默包容地倾听他人。
而非抛头露面,在镁光灯下成为绝对主角。
那不是成就,而是「自降身份」。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文中的「comedy」一词为男性专属用词。
大环境对于女性的轻视,认为她们无法拥有幽默所需的更高理解力与创造力。

即便有优秀的女喜剧演员成功让人开怀大笑。
也只能作为个例,不能破除「女性不搞笑」的刻板印象。

多面夹击,让女性脱口秀演员们的机会愈发紧缩。
演出时长与演出机会都被严格控制。
如此一来,出头更难。

得到机会的脱口秀女演员们,也并非就此平步青云。
更残酷的战役才刚刚打响。
许多此前没有性别意识的女演员,入行后也被行业中不可忽视的性别歧视之风影响而变得敏感。
不堪如此选择离开这行的天赋者,也不在少数。

比如介绍女演员时,会使用性骚扰性质的言语。
不能认真,因为这是玩笑的场合。
女演员能做的,只有用玩笑回击。

而喜剧行当对于男女采用的双重标准,也让脱口秀女演员举步维艰。
同样是发怒式表演,男演员成功,女演员成疯。


同样是调侃,男演员可以在台上以轮奸威胁,用各种「打女人」梗制造笑料。
女演员的调侃却要面临「死亡威胁」。

调侃尺度成了倾斜的天平之后。
杨笠的「普却信」调侃梗之所以备受争议,也不难理解了。

同时,演出成功,生活却未必。
行业默认男性主导地位,让女性表演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同样一间酒店,安全性对于男女而言却是不同的。
而台上大尺度的「玩笑」也将危险带到台下。
台上的聪明与幽默,并不能填补女性的安全劣势。

如此这般,危机四伏的女性体验成了专属笑料。
被女演员们半无奈半反抗地融进喜剧中。

除了切实可见的困境,隐形的目光也被演员捕捉。
女性的被审美处境,让外貌审视从外界延伸到自我。
即便成为喜剧演员,也普遍无法从心底里自信起来。

群体经验的惊人相似性,让「容貌焦虑梗」成为女性之间不言自明的响亮包袱。
鸟鸟的「楼兰美女和干尸二号」能迅速破圈也正因如此。

这也是各大牵扯到女性的热点事件中,女性脱口秀金句总能适时派上用场的原因。
毕竟无论是女明星还是普通女性,总或多或少有相似的困境。
桩桩件件,构成如今大众眼中脱口秀的「女性视角」。
然而吊诡之处,就在于「女性视角」本身也备受争议。
有人尊重,有人反感。
认为女性视角是脱口秀作弊用的流量密码者也不在少数。
但女性群体创伤与困境的诉说被定性为特殊视角。
本身也在证明着女性脱口秀表演者并非主流。
让女性扭曲自我,停止诉说并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是让不必被强调的「女」字,变得稀松平常才是自然化之。


女演员的性别经历,决定着稿件的灵感来源。
生活中的群体性别歧视,以及个人的经验创伤带来源源不断的素材。
演员生活的波折与不幸反而成就了创作,无奈地模糊了「幸运」的边界。

但也正因事件本身严肃而沉重,想轻盈起来就需更加费力。
毕竟用暗色衬托亮色之前,直视暗色也需要莫大勇气。
所以极易因悲剧过于顽固,而变得「不好笑」。

隔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姐尽全力」组合。
从《妈妈的味道》《退鞋》到《请赐教》。
每一个聚焦女性议题的作品都争议颇大,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题材的创作难度。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一个又一个脱口秀女演员坚持向前。
也正是因为她们深切意识到发声的珍贵。
不只是为自己,也是为了更多女性。
当表演者在台上直面自身的苦痛,也能给台下默默哑忍的他者以勇气。
正如杨笠谈起自己父亲的去世,用笑容去抵抗无常。
节目内外,都让人心生温暖。

片中玛丽娜抹掉眼泪走上台,袒露自己的乳腺癌抗病史。
喜剧中的脆弱未必没有力量。
同时,凯丽在性侵者面前用喜剧抵抗权威。
在台下一众唱衰声中也坚持表演完整。
彼时幽默本身已是最好的反抗姿态。

她不只声援了众多性侵受害者。
也变相给了同行业其他女性从业者以清澈的勇气。
有人举灯在前,后来人就能少些孤独与黑暗。

就像颜怡颜悦在进入行业之前已抱定信念。
公共话题之下,需要女性的声量。

当越来越多女性明朗而坚定,又会为更年轻的后来者示以榜样的力量。
毕竟同样都是女性,我又有何不可。

由此,点成线,线成面,女性的声音彼此之间也会共振。
她们互相声援,拧成一股实心力,开始推动行业格局的进化。

她们争取同工同酬,抵抗不公权威。
努力拓展着作为女性喜剧人所能触碰到的边缘。
国内的脱口秀表演环境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各个性格迥异的脱口秀女演员们,无一不在尽力开辟新的通道。

虽然女性发声之路道阻且长,但抵不过行者无疆。
就像脱口秀也许不能改变悲剧,但能重塑悲伤的姿态。
她们说着,笑着,战斗着。
直到女性话题不再成为特殊话题。
直到她们的愿望,大到可以改变天空的颜色和形状。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她一开口, 替我狠狠嘲了汪小菲》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