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杨上林
张艺谋导演十分善于将戏曲元素与叙事融合,春节档电影《满江红》倾注了张导一以贯之的戏曲手段,豫剧的配乐贯穿了整部影片。
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说:“音乐不应当一旦配合画面时就使他固有的特性丧失殆尽:它应当去自由地阐述,而不是解说;应当去细腻地启示,而不是渲染。”艺妓瑶琴被押送上路的时候,背景音乐用的是《穆桂英挂帅》的选段。铿锵激昂的音乐与艺妓的柔若无骨、弱柳扶风之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营造出了极大的戏剧反差,让这一叙事段落变得极具艺术张力。这段音乐暗示着作为艺妓的瑶琴,尽管是他人口中的“商女”,却亦知“亡国”之恨。音乐配合着人物性别,同时也含有暗示人物形象的作用。看似柔弱的艺妓,却有着远超男子的刚烈与坚韧。瑶琴最后不顾一切,牺牲自己杀死了何立,这样壮怀悲烈的她又何尝不是穆桂英呢?
当孙均、张大等人每次接到新任务或是发现案件的新线索,都会在甬道间快步穿行。此时影片会以豫剧《十保官》作为背景音乐,间奏也出现了板鼓、小锣等戏曲中常用的传统打击乐器来强化节奏。而孙均等人的步伐快速却有着节奏,身边的士兵也都规整地走在他们身后,音乐的节奏也十分利落和整洁,这样的配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强烈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在提审的时候影片所用的配乐是《铡美案》,与提审过程的紧张氛围相呼应;在与秦桧见面时,也用到了《十保官》;电影中还有《包公辞朝》《包公探阴山》《五世请缨》等许多豫剧的出现,所有选段的出现都在为事件的发生构建情绪或是为后续剧情埋伏笔、做铺垫。“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豫剧的选段内容大都是展现胸中大义和家国情怀,叩击着影片“精忠报国”的主题,点明了张大、孙均、瑶琴等人不畏强权、不惧生死的英勇气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有人拼命抹去历史,更有人想方设法留住历史、铭记历史,而这阕《满江红》,便是永远无法被抹去和篡改的历史。黑夜终将过去,光明总会照耀在每一个人身上。
当敲击传统打击乐器后响起第一个音符开始,豫剧就一直是电影影像的忠实伴侣。在影片当中不仅仅是当做背景配乐这么简单,更是一种对情节的补充和对氛围的渲染,对于内容做出客观的阐述与说明,烘托画面,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外化,带领观众从音乐中领略镜头语言表达的情感,让影片更加具有叙事张力,表现形式也更趋向多元化。
光影变换,明暗交叠。急促的鼓点和逼仄的甬道,处处都是匹夫之勇留下的痕迹。匹夫犹诵满江红,商女亦知亡国恨。朝堂官员往往想登上光鲜的峰巅,向往亮丽的高崖,但登上了峰巅高崖,却发现它是仅能立足的狭地,下临万丈深渊,何可驻足、久坐、安居?而小人物果敢的抗争原原本本呈现出生命本身的重量,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为正义而抗争的生命脉流的搏动。一阕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浪漫和勇气,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力量。
无论是为了心中大义牺牲的艺妓、马夫、效用兵,亦或是伤痕累累、摇摇欲坠的少年将军孙均,他们前赴后继、舍生取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一首《满江红》词留存于世。有些东西无关生死,他们没有设想后世的代代相传,只是为了此时有声。而电影《满江红》与传统豫剧的相辅相成,也正是这些传统音乐文化代代拓深、穿透千年的生命脉流,让电影的叙事更显戏剧张力。无论是电影《满江红》对岳飞深明大义的凸显,还是带有民族特色传统豫剧,都让本该被牢记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在此有声。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此时有声:电影《满江红》的音乐审美(观众席)》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