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四起的春节档接近尾声。
六部大片群雄逐鹿,谁是霸主?众说纷纭。
不过谁最悲催?
相信各位能达成空前一致。


放眼中国电影史,可能都没有几部影片有《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下称《中国乒乓》)这般“丰富”之经历。
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国乒乓》遭遇了一部院线电影上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绝大部分变数。
从去年国庆节上映未遂,无奈挪到春节档。

到上映前又惨遭整改,角色名字全部换一遍,仓皇撤档大年初三。
为了在神仙打架中夹缝求生,最后只能改成点映。
在经过漫长的点映、再上映……
部分影院点映、全国点映……情人节继续点映……
最后,终于迎来全国公映。

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档期频繁变动,不仅导致前期宣发成本几乎全打水漂,
很多院线甚至连海报、展架、易拉宝等最基本的实体宣发物料都跟不上。

情急之下改换打法走口碑向,结果宣发却跟观众打起了哑谜。
在最振奋人心,最值得挖掘的“原型人物、真人真事”部分,
掩耳盗铃+装聋作哑+支支吾吾。
与此同时,邓超 为了多卖一张电影票,喊到嗓子冒烟(可把娘娘心疼得够呛)。

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心力交瘁着实艰辛。
不得不说,戏外比戏里“精彩”万分,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

早在初期开发阶段,导演收到的剧本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乒乓故事。
导演兼编剧俞白眉认为真实的故事更有力量,于是在乒乓浩瀚的历史里找到了1995年世乒赛的片段。
结果万万没想到,这个原本振奋人心的选择,却给之后的上映路徒增万般坎坷。

在国人的印象里,乒乓球似乎总是一家独大的垄断项目。
事实上,我们也曾跌落谷底。
1988年,汉城奥运会无缘四强。
1989年,多特蒙德世锦赛 男子四项全军覆没。
1991年,千叶世乒赛 中国男团跌至世界第七。
国际乒坛盖棺定论——要想重新站起来,至少需要十年。
回想起那段至暗时刻,马文革曾慨叹道,“一直输球我们压力也很大,三届六年了一直没有拿到这个(世乒赛男团)冠军。”

用内忧外患形容豪不夸张,
国际上,规则判罚各种挤兑穿小鞋,球拍胶水(当时依赖进口)等耗材各种封锁。

在国内,技战术已经全面落后,想购置台录像分析设备都久久批不下了。

群龙无首之际,远在欧洲的蔡建华教练挺身而出,
回国后,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全国遴选组建“新军”。
“国乒五虎”应运而生!

他们的使命,就是要翻身逆袭。
然而残酷的现实——
“伤的伤,瞎的瞎,小的小,老的老”。

马文革正饱受伤病折磨。

削球手丁松虽然是秘密武器,但直逼"残疾线"的高度近视让人不禁捏一把汗。

“双打战无不胜,单打总掉链子”的王涛更是马上而立之年。
这个年龄之于运动员,其实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阶段。

经过艰难备战,刻苦训练。
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他们绝地反击,力克强敌瑞典队英勇夺冠,让中国乒乓重回巅峰。
这段逆风翻盘的细节,《中国乒乓》中有着详细刻画。

图这么一贴,时间线这么一捋,故事发展和人物脉络是不是贼拉清楚。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如果你没看这篇文章而是直接走进电影院。
看到的卡司表会是这样的——

一整个驴唇不对马嘴。
而在不到一个月之前,查阅演员表时还依稀能看出个谐音梗(还好当时机智截图)。

官抖之前还敢请出原型人物站台。
如今直接查无此人,通稿更是火速撤销对原型的所有描述。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没了这些外延信息,你可能会对许魏洲 “拔光眉毛+变身黑皮体育生”一头雾水。
其实,他只是为了能更加贴近自己饰演的原型人物马文革。
马文革见到许魏洲的第一反应
段博文 更是不惜增重近30斤,就是为了能更接近王涛的外形。
有增肥的,那必然也有需要减肥的。
为了更贴近形销骨立的丁松,蔡宜达 拼命减重十几斤。

演员们如此玩命,就是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带入,更快唤醒沉睡的记忆。
同理,剧组在创作时也是拼尽全力还原一切。
为了击球动作标准,18位跟组专业指导,不放过任何一个让演员更好还原原型的细节。
原型马文革更是坐镇乒乓技术指导,力保影片在乒乓动作细节上追求完美。

为了做出时代感,黄胜(蔡指导夫人)直接提供一手道具。

主创能细到什么程度?
就拿饰演蔡夫人的孙俪来说,片中有一场戏是天津世乒赛之前,她煲汤带去队里给大家补充营养。
当时她穿的是件灯芯绒绿色的衬衣,儿子穿了件同样面料的背心。
大人做一件衣服,剩下的面料就给孩子做,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常见的。
服化道竟然能抠么细,唯有瑞思拜。

体育电影,区别于爱情、悬疑、科幻、喜剧等所有类别,
高潮和结局基本是观众可以预想到的——赢。
所以,如果一部运动片全程就是为了引出这个结局,那它一定是失败的。
体育电影最大的敌人,是越来越先进的体育赛事实况直播,必须比它更具视觉观赏性,又不能无限夸张至超出日常经验。
本片在视听调度上,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沉浸感。
酷炫的慢镜头,比赛外场的延伸(黄昭最后一场,叙事重心“外移”)都拍得相当精彩,让人眼前一亮。

全片中,只有一个主要角色没有原型人物。
但这条线,却带给十点君最大的感触。

陈文,“8岁进体校,19岁进国家队”是“整个中国弧圈打得最好”的球员。
但为了整支队伍的进步,只能做主力球员的陪练,最后黯然离队,下海经商。
竞技体育非常残酷,就连运动员有伤病都会有后备把他马上顶下来。
一个国手的诞生,背后的牺牲和奉献是无以计数的。
《中国乒乓》在讲述如何获得成功的同时,更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失败。
能得到一众原型人物的支持,就是因为真实走心地将背后残酷的一面,也悉数展现。

这么多有血有肉,真实又有力量的人物,和现实对比起来趣味直接拉满。
但全员改名之下,拉高普通观众关影门槛和理解成本,彩蛋细节的趣味性打了折扣。

国人虽然以“勤劳勇敢”著称,但也不能苛求大家在影院里掏手机百度吧。


豆瓣评分高达9.5分的日本燃番代表作《乒乓》。

片中大魔王孔文革,直接就是孔令辉+马文革的结合体。

回到制霸全球的本国,人物名称竟然完全驴唇不对马嘴,普通观众累死你也猜不出来。
对比惨烈,着实讽刺。

不过话说回来,明明我们都知道故事的结局,却仍然愿意走进电影院。
从开场第一秒起屏息凝神,在落幕的最后一秒泪流满面。
因为这个故事,这段历史,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曾鼓舞着几代乒乓人拼搏向前。

就像《中国乒乓》这部片子本身。
撤档至2月17日,结果又撞到了代表漫威回归的《蚁人3》。
片名里的“绝地反击”,还有宣传海报里的“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更像是电影主创的自白。
明明够热血、够走心、够精彩,却只能讳莫如深,藏着掖着。
《中国乒乓》这一路走来着实不易。
但主创已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了最大的挣扎与尝试。

光今明两天,主创就有至少8场路演要跑。

强度之大,行程之密,足见主创们还在为了心爱的作品坚守着
面对困境,他们跟戏中的人物一样,践行着“永不言弃”的信条
除了贡献微薄的票房以外,也只能说一声可惜。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乒乓》历险记, 一波三折终于上映!》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