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影院这些“多余消费”,引发观众吐槽?

      前段时间,小艾在冲浪时看到有微博网友吐槽:“现在那些在黄金位置座位加装按摩椅的影院真的太可怕了。坐一段时间就会自动运行,根本不是在按摩,像是从后面给人‘上刑’。而且开场后近乎全黑的环境下也根本不会有人消费吧,这真的是最反人类的服务了。”

      小艾朋友之前在观影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哭笑不得的情况:夏天去影院观影顺便开了按摩功能,结果电影结束时起身,却发现衣服背后的印花全粘在按摩椅上了。

      小艾看来,对于影院来说,提供多元服务的初衷虽好,但在观众眼里部分消费却似乎有画蛇添足的嫌疑。

      时不时遭到吐槽的按摩椅是其一,但却不是全部。细数下影院“名存实亡”的多余消费,似乎还有不少。

      01

      按摩椅经济成过去式

      小艾在猫淘两大购票平台上查询了目前杭州市正在营业中的影城,仅有两家影城在购票详情界面上标注了“激光回弹座椅厅”。而过去常常出现的“摩摩乐”“按摩椅”等等影厅不见踪影。

      杭州一家影城经理向小艾表示:“2015年开业期间,我们根据合作厂商的需求在部分小厅和VIP厅加装了按摩椅。尽管平日时常进行保养维护,但随着经年累月的使用,座椅的磨损、消费风潮的过去以及对观影体验的影响,已经少人问津。”

      此外,店总还提到:“像我们因为合作厂商时常提供维护,按摩椅的保持情况还算好;另外一些影城则是自己采购的按摩椅,平时疏于维护,观众对于按摩椅的体验感受难免不佳。”

      02

      “过气”周边无人问津

      今年春节期间,小艾回到家乡影城,注意到了人来人往的影院之中却有一处无人问津的角落——陈列玩具、周边等商品的销售区。

      不少玩偶被安置在角落无人光顾,颇有些落寞。

      对于影院周边遇冷的现状,“艾维电影”咨询了资深影投人士的看法:“目前影城的周边产品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影院专门开辟的周边陈列展示区域,用于烘托电影文化,不强制对外销售;另有一些则是在影片放映之后,合作方未能及时回收的部分产品;再然后,才是影院自己进货包销、但后期销量不佳导致积压的周边产品。

      对于这部分‘积灰’的周边产品,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衍生品本身形式不够吸引人、质量水准良莠不齐。一些品控不佳的玩偶、小挂饰不说吸引成年观众消费,许多儿童观众对此也是司空见惯。稀缺性不足的后果就是大众的消费力度自然就低了,如果能有像《流浪地球2》一样高质量的周边衍生品大规模投入到线下影城,周边的壁垒自然就不攻而破了;

      二来,周边产品没有很好地与上映影片打好宣传配合,一旦过气,卖不动是常有的事。因此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影城中,时常能看到不少‘积灰’的周边产品的身影。”

      院线专业人士表示:“这其实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许多影院当初在引入多元化消费场景时只顾赶时髦凑热点,没有过多考虑其生命周期,造成了目前成鸡肋的局面。影院这一隅之地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

      着眼于上述影院所普遍面临的“消费空置”问题,小艾结合现有诸多影城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01

      座椅软包常更新

      座椅本身作为易耗品,在影院等公共场所长期使用后,更新换代是必然之举。

      目前新建、重新改造的影院对于座椅的采用标准也进一步提高。不但要求宽敞、舒适资,有的甚至用上了真皮沙发。

      有影投经理提到:“尽管不像选择巨幕、3D、4K、IMAX等条件那般严苛,但观众实际上对于影院座椅有‘沉默的需求’。长达两三小时的观影过程,座椅品质不佳会大大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陈旧的按摩椅不仅不能带来舒适观影体验,有时还会破坏观影的关注。对于有条件的影院,尽早地更新或者拆除按摩椅,确有必要。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影院行业来说绝不是空谈。”

      02

      刚性需求有销路

      “一杯可乐、一桶爆米花”作为大众观影的标配,除了在疫情期间遇冷了一段时间,可以说数十年如一日受到观众的喜爱。

      像此前万达W+会员“可乐免费续杯”、一些影城配合《阿凡达:水之道》上映推出蓝色爆米花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有影院经理回应:“随着时代变化,观众的需求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像一些刚性的消费需求——饮料、爆米花等仍旧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比起两眼一抹黑地投资新消费领域,在现有卖品的基础上加上新套路,未免也不是一种有效策略。”

      03

      周边营销有套路

      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内地电影周边市场尚且不成熟,许多电影周边上架都是线上早于线下,作为下游,大部分影城多数时候连喝汤的机会也捞不到。因此,许多观众并没有产生在影院“观影+周边消费”的意识,依靠电影口碑销量带动影城周边销路更是无从谈起。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影院对于周边的销售就无计可施。

      2月初,小艾在上海某影城观影时,就发现影城专门打造的周边小推车。在一众林立的春节档影片影片立牌前,《龙珠超:超级人造人》的周边手办被陈列在检票口旁的最显眼位置,LED彩色灯串加上巨大的金黄人物立牌,进进出出的观众一眼就能够注意到。

      除了主动提高周边产品的曝光率,也有影城通过活动营销打通了周边陈列展示的新玩法。艾维电影在此前的推文“靠这招,这家影院拿下票房日冠!”中就介绍过,SFC上影影城(港汇永华IMAX店)依托《阿凡达:水之道》上映举行“碰撞蓝彩・电影派对”影院活动,通过「映前“片场”」「电影放映」「映后分享」「电影派对」四个单元的内容呈现,将电影消费、社交场景与电影内容有机结合。不仅吸引了超30余家品牌商入驻,还极大地拓宽了周边产品的销量。

      对于影院来说,以旧代新、或是通过策划将积灰的周边产品“变废为宝”,上述活动都具有参考的价值。

      多元化消费并不意味着“门门通,门门松”,影院一劳永逸的想法也已被证明行不通。观众对一些服务的不满情绪已道出了目前影院部分消费模式落于时代的现状。

      面对大众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在把握影院主业消费需求的同时,对其他业态及服务与时俱进的升级或改变或许才是院线打破影院营收天花板的唯一选择。

      相关资讯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