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笔者发稿时为止,在排片占比优势的前提下,《断网》上映至第5天,当日票房排行跌至第四,甚至不敌上映45天的《流浪地球2》与《满江红》,票房还未达5000万。

在口碑与票房都不佳的情况下,该片的颓势可见一斑。
而另一部创下香港本地历年来票房最佳的港片《毒舌律师》,上映12天,也仅仅斩获1.2亿+的票房,并且,在内地上映后,豆瓣评分下跌。

从市场运作上来看,两部影片从宣传到上映,循规蹈矩外,更借助了新媒体比如短视频平台的力量,因此,不可谓不用心:虽然是纯度相当高的港片,但出品方显然非常重视内地市场。

但港片的“一蹶不振”似乎有越来越明显之势,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它非但不能东山再起,甚至连继续生存下去都显得捉襟见肘。
造成这样的一个态势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抛开诸多技术性层面的问题,它的低迷与没落大抵上由两个“先天不足”所决定。

故事的水土不服
在当下的环境下,故事与演员无疑是驱动电影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要素。
电影是讲故事的视听艺术,因此,一部电影如果讲不好故事,那么就如同一个人的脊梁不正,他就不能站立,从而不能走和跳。
香港电影的市场化起步早、程度高,因此,讲不好故事的情况很少,但问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故事本身就不足以吸引大众去购票入场,那么,再娴熟的叙事技巧,都是对“事倍功半”的验证。
近期上映的几部港片,包括卡司颇大的《风再起时》,都有这个问题。

《风再起时》故事陈旧之余,故事背景发生皆在香港本土。
《断网》虽然号称首部网络金融犯罪的题材,但故事破碎、逻辑混乱,并且仅得港片之“用”,未得港片之“体”。

《毒舌律师》的故事能够得以发生展开,也有其特别的背景因素作为支撑,但这样的故事很难得到内地观众的共鸣。

在当下,曾经能够“四两拨千斤”的港片,已经很难在题材上占得先机、获得优势。
相反,受香港本地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港片的题材显得局促而视野不够开阔。

在香港本地可能受到欢迎的题材,在内地市场则有很大的“水土不服”的“隐患”。
所以,港片出品方应该对香港本地与内地市场有一个很好平衡,实在不行,只能弃车保帅。
演员的青黄不接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香港电影有个起码的认识,就会意识到,香港电影演员的青黄不接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的香港电影,领衔主演无非在刘德华、古天乐、刘青云、郭富城 、张家辉几人之间“转圈圈”。


不要说青年演员,中生代也仅有谢霆锋一人独撑大局。
断层现象严重,核心演员的“过度曝光”,使得香港电影的明星效应大打折扣,流量明显不足。
仅这两点,已经足以使港片在内地打不开局面。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从《断网》《毒舌律师》看港片颓势, 两大“先天不足”是主因》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