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为什么我不爱看国产爱情剧了

      我最近常常会觉得,我们的情感表达非常匮乏。尤其在影视剧里。

      明明视频网站里播放量最高的剧,都多少会被打上“情感”的标签,但当我试图在一些国产的剧、电影、文艺作品里寻找精神食粮和情感代餐时,只能失望而归。

      看似浓烈、看似饱满,但是都是一种干干脆脆的表态。

      爱,或者不爱;恨,或者不恨。

      而灰色的、细腻的、难以明说的,但可以被体会、被咀嚼的情感,却愈发少见了。

      不禁想要感慨:

      我们好像看不到真实的感情了。

      02

      这说出来似乎很难让人信服,毕竟我们总是能在热搜榜上看到各种“爱情”:

      屏幕老公一个月一换我已经跟不上了,而关于爱情该是什么样子的形容词,也是常见常新。

      首先,纯。

      几个月前大热的《梦华录》,演到了男女主的告白情节,互诉衷肠时,用了六个字:

      “发乎情止乎礼。”

      然后,“双洁”一词冲上热搜,它是指两人在恋爱前,都为对方保持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忠贞。是一种得到极高褒奖的爱情剧本。

      其次,甜。

      国内最早的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导演张一白,就曾经提到过这些年爱情剧的风格:

      “直接拿糖往脸上砸”。

      对视的镜头要带粉色滤镜。牵手、拥抱的镜头要慢动作反复播放。

      最后,杀。

      倒不是指武侠剧那种真实的物理伤害,而是指一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行为。

      平平淡淡的恋爱,是不好看的,必须要刀枪剑影,才能把甜味冲到顶。

      所以常常看到各种”杀“。

      壁咚杀、摸头杀、接吻杀。

      而爱情里小心翼翼的靠近、鼓起勇气地袒露、两只脚扎扎实实走进对方的痛苦里,这些不那么甜、纯、杀的元素,在如今的爱情剧里,却愈发少见了。

      不仅是爱情剧,以都市为背景的剧,也与都市生活极远。

      租房的故事,却住样板间。

      我在大学毕业的那年,为了租房焦头烂额,点开当时大热的《欢乐颂》,却看到她们看似和我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我)的人设,却住着那么好的“出租屋”。气得关掉了视频。

      职场的故事,却跟老板谈恋爱。甚至在公司大会上宣布关系。

      看这些剧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所有的形容词和判断句都音节简单,大开大合,都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和屏幕外的观众,清楚地阐明所有的定义。

      播客“随机波动”就曾提到:

      “剧中人物在讲话的时候不是对着对面的人讲,

      而是对着观众讲,

      是对着微博热搜讲。”

      它清晰、干脆、只有若干个选项。

      仿佛一个叫做电视剧的抽屉柜,每一个抽屉上都标记了准确的情绪:

      爱、恨、怨、惧……

      但它只有有限个抽屉,而每一种情绪,都必须被分类到一个准确的抽屉里。

      03

      但曾经不是这样的,我们曾经是不会用抽屉去分类感情。

      在信息和交通都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我们曾花过很多的时间,潜进文艺作品的故事里,理解和想象一部分生活。

      我至今还是很喜欢看《奋斗》。有人骂他不真实,我承认,它的人设有点极致,情节有点浮夸。但它其中表达的情绪,是难以分类的,是真实的。

      我会一遍遍地想到他们在毕业典礼上说的那段话,那是我看来最能为“奋斗”奠基的台词。

      那是 22 岁的青春迫不及待要去做的事情:

      “我们要去工作,去奋斗,去谈恋爱,

      这件事十万火急,

      我们一天也不能等。”

      我也会一遍遍地想到米莱最后为陆涛唱的那首歌,面对这个自己深爱,却又和自己的好友在一起的男人,那种心情是很复杂的。

      那是爱,那是一颗碎裂的心在爱。其中有很多无奈、不解、不服气,甚至还有恨,但它依旧有爱。

      这些情绪没有讲透,可能也很难讲透。

      但在这首歌里,我们都听到了。

      那时的生活与现在很有距离。现在可能很少会有人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满腔热血地喊出,我要去奋斗,也可能很少有人有心力面对和咀嚼如此消耗的感情。

      但是我依旧爱看,因为情绪是真实的,是相通的,是我至少在某一刻感受到过真实共振的:

      我能看到它的激情,它的挣扎,也能看到真实又千疮百孔的爱。

      它真实,动人,难以归类。

      04

      我可以理解,人们在真实的生活里过于疲惫,所以在影视剧里,只想看一些简单的东西:

      比如简单粗暴的“爽感”,和不需要逻辑但是能填饱肚子的糖。

      但是我想说,当你习惯了用一种“只用若干个抽屉去分类感情”的思路去处理影视剧,你可能也会以此来反哺生活。

      你可能会把感情归类为友情或者爱情,你可能会把遇到的男生归类为暖男或者渣男,你还可能会用粗暴的归类法,对待一切事情。

      你无法接受混沌、接受复杂、接受灰尘。

      我会感到可惜,因为在逃避复杂的过程中,你也很容易错过。

      毕竟很多动人的感情,都是生长于混沌的。

      05

      所以我很想念那些细腻的表达,想念那种,无法被放入准确抽屉的感情。

      这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我曾经在很喜欢的文艺作品里,看到过这样的情绪。

      爱在日落黄昏时》里,男女主时隔 9 年再次偶遇,从彼此的生活和工作聊起,聊到过往的感情。

      女主的这一番台词,我记了很久。

      “我觉得我永远忘不掉跟我交往过的每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你不能取代任何人。”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只有爱情和友情。你爱过多少人,就是经历了多少种感情。

      而在另一部不那么正经的韩剧《浪漫的体质》里,女主角韩珠为了气男主,总是故意在男主面前,唱他前女友写的歌。

      原本是轻松搞笑的桥段,但在唱了很多次之后,男主突然自己抓起了吉他,完整地唱了一遍这首歌。

      之后他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虽然爱变了,但事实不会变。

      这特别痛,因为遇见爱的人,是非比寻常的机会。

      错失机会会怎么样?

      当然会痛了,痛得刺骨。

      没有遮掩,没有戏谑,而是真诚地,确认了爱里残破不堪又难以明说的部分。

      我想到影评人毛尖曾经说过的话:

      “好的电影永远在激起一种‘脏乱差’的念头。如果不激发这些念头,电影就不会这么性感,吸引这么多观众。”

      所谓“脏乱差”,就像真实的生活,有空气流动,有风有雨,也有灰尘。

      有无法归类到抽屉里、只能散落一地的情绪。

      06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概念,日本编剧野木亚纪子,她把一类作品归类为:

      “人类电视剧”。

      虽然几乎所有的影视剧主角都是人,但她想说的是,自己更想看到的是不回避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关联、摩擦与和解的故事。

      相比于爱情的甜,生活的爽,人类电视剧“更注重展现人的脆弱,呈现普通人之间最深而朴实的连接”。(来自《看理想》)

      这也是我今天想说的:

      多多从影视剧的真空里抬起头,两只脚扎扎实实地走进真实里,才能感受到真实的情感,

      它一定比一切爽、甜、纯,更加动人。

      撰稿:克莱尔

      真空里,

      孕育不出动人的感情。

      相关资讯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