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嘉丽
虽然《他是谁》一天更新1集真的要人命,但还是忍不住不看。而第八集其实在案情推动上几乎是停摆的,更加让人抓狂。

斯嘉丽先帮大家总结一下第8集的内容:
1、吴教授做卫国平的工作,从山河聊到聂小雨
2、卫国平妹妹跟刑满释放人员之间的故事。
3、闪回山河的被割喉的事(闪回太多次了。)
4、吴教授在讲座上继续做卫国平的工作,卫国平顿悟,放弃恶意。
6、卫国平决定回到原点,重新审视碎尸案,方向是薛家健伤害过的人,找那些人身边的亲戚朋友的方向,看他们是否想通过报复薛家健来栽赃找线索。
7、左撇子餐馆老板没录大拇指指纹,去敲诈另外一个左撇子。

看,是不是,其实新的信息就是两个,一个是卫国平妹妹的事,一定会有故事,才会放,但是暂时看起来跟案情的联系还不知道。
另一个就是左撇子餐馆老板敲诈另一个左撇子,这个部分,编剧很明显是故意让我们知道这两个重要信息,因为八八案是左撇子。
这应该是为下一集的内容来承接的。
但是,就第8集本身,只能算《他是谁》的一个分水岭,到这里为止,作为案件主导者的卫国平,终于在吴教授的提醒下,暂时得出一个结论,回到原点,重新审视碎尸案,
在第8集里,吴教授算是刷足了存在感。不但给卫国平单独上课,提醒他不要越界,又上公开课赢得一片掌声。

其实第二集里,大家一定对吴教授有点非议,
明明以多年的经验看,卫国平提出的破案方向都是正确的:
吴教授说我们要设关卡把罪犯逼出来
卫国平说我们首先要找到尸块。
结果呢?
结果证明卫国平是对的,
虽然吴教授主导的设关卡盘查调走了大部分警力,但是卫国平依然顽强地带着三队冲向垃圾山找尸块。
他们五个人以蓝牙山五壮士的气势站在垃圾山上的场景,个人感觉可以入选本剧名场面之一。

不过呢,去垃圾山翻找证物、这场面,虽然在国产剧里很少出现,却在韩剧里经常出现,
至少说明了,咱们的编剧跟观众一样,都看韩剧,观影观剧量先跟上观众的步伐,将来再在原创上多努力努力、会越来越好。
接着的剧情确实证明了,是卫国平找到的尸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排查到宁江医院线时,就已经完全跟着尸块线走了。

当大家把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到薛家健身上时,其实说明了吴教授的设关卡查人决策是纸上谈兵,而卫国平的老刑警经验策略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能总结出吴教授跟卫国平的交集第一战,卫国平从实践经验出发,根据案情做出的判断得一分。吴教授的纸上谈兵,条件反射式的破案方式输掉一分。
其实,按照以往韩剧里的剧情,在你对嫌疑人的特点一个信息都没有的时候,你设置关卡以后,你怎么盘查?你查谁呢?
吴教授这个理论在韩剧里很多案子都出现成为反面教材,都是地毯式搜索了很多年都没结果,因为不知道自己要搜谁。
起码,你要像卫国平一样,在垃圾山搜到对案件有帮助的信息,然后再顺藤摸瓜去查。
但是,吴教授输掉的这一分,很快就扳回来了。
而且扳得特别有社会主义特色。

因为,卫国平对八八案的执念,导致他对薛家健采用了有罪推理。
然后,就把薛家健身上发生的一切都跟八八案结合起来,这明显是不科学的。
此时,身为局外人的吴教授就看得很清晰了,
他提醒卫国平不要在破案过程中带有“恶意”。
这一段,算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剧情,应该是原创,韩剧里不会有这种说教意味这么浓的桥段。
这个桥段为吴教授扳回一分,也符合社会主义的调性,在第8集结尾还能与法律的修改结合起来,挺不错。
吴教授提到的“恶意”,其实就是有罪推论,而不是无罪从疑。办案子要讲证据,不能靠感觉,也不能心证。

卫国平作为一个充满自信的老刑警,其实在这个场景,能在吴教授的提醒下,迅速自我反省,是很不容易的,个人成长过于迅速。
从全剧节奏上看,吴教授跟卫国平个人的会面做思想工作已经吹了一轮,又在学习会议上又吹一轮,其实对整体剧情节奏是一种削弱。
等于第8集其实什么都没讲,只是大家调整了1集。剧情其实有点水。
这就跟第6、7集主要是让卫国平领导的女儿刷了2集存在感一样,都有点水。

作为社会主义刑侦剧,斯嘉丽表示理解,但是就让我隐隐有一种烂尾担忧。
希望思想工作做完了,下一集集中讲案子。

当然,还有一个导致斯嘉丽有烂尾担忧的,是聂宝华那条线。
聂宝华这条线第一集就出现了,埋得太早,架势也很足,按道理应该跟破案线并行,
但是很可惜,第7、8集交代太少,尤其第8集,基本没讲。
这就导致这条线的存在感很弱。
其实编剧应该是研究过韩剧的,高分韩剧一般有个显著的特点是单纯。
你讲案子,就单纯一条线,一个连环杀人案牵出很多个案子,会很精彩的。
但是你还要并行一个额外的黑社会线,既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也很难把控节奏。

现在看完八集总结,第一、二集节奏是最好的,信息量大。
第6、7、8集真的有点水了。等于花了三集得出强奸案,其中两集让女二审案子,一集吴教授帮卫国平调整思路,而碎尸案毫无进展。
但是第1和第2集可是一集两个案子,这个节奏上的落差,就很像韩剧的虎头蛇尾。
接下来,希望第9集重新快起来,不要辜负这个精彩的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