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年前,杰克和罗丝未能预见到他们赖以求生的临时救生筏是否能够同时承载他俩。最终,罗丝独占浮板,杰克沉入了大西洋零下的海水中。随着体温过低带来的严寒,杰克与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银幕形象之一就此诞生。111年后,这场夺去了1500多人生命的灾难仍在人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不可否认,这要归功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这场大灾难发生85年后,借由杰克和罗丝的悲剧爱情故事通过电影媒介将这场苦难传奇再现。
自1997年上映以来,《泰坦尼克号》一直在影史票房排行榜前三名徘徊,在此期间打破了无数的记录。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对这艘船及其位于海面13000英尺以下的残骸的迷恋,促使其踏上了4000米的朝圣之旅,来到海底,找到了这艘沉没的海底巨人锈迹斑斑、浮游生物遍布的残骸。冒险流连于这艘具有讽刺意味的“不沉之船”的卡梅隆,显然仍被那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困扰着:为什么罗丝没有在浮板上给杰克腾出地方?
杰作还是灾难?

从题材上讲,《泰坦尼克号》以一场灾难为前提,所以它本质上是一部灾难片。然而,《泰坦尼克号》在1998年奥斯卡上大获全胜,包揽了一个又一个奖项,尽得学院的欢心。不过,尽管获得了奥斯卡的认可,但评论界对其并非一味的赞誉,如今25年过去了,这部电影仍然一如既往地存在争议。
就像这艘邮轮一样,卡梅隆的电影冒险进入了未知的水域;对残骸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索,并展现了引人入胜、前所未见的水下沉船镜头。通过银幕观看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景象,观众得以充分理解其庞大规模和壮丽风格,以及制造工艺。影片开头的真实视频、布景设计中完美复杂的细节、以及对船本身极其细心的复制,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史诗般地还原出了泰坦尼克号。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和凯特·温丝莱特令《泰坦尼克号》更受瞩目

《泰坦尼克号》的预算是此类电影中最高的,毫不奇怪,因为它找了当时电影界最炙手可热的两位新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丝莱特,他们各自都凭借莎士比亚改编作品——巴兹·鲁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肯尼斯·布拉纳的《哈姆雷特》而广受好评。温丝莱特饰演17岁的贵族少女,罗丝·德威特·布卡特,电影中财富和阶级的象征,为了挽救她和寡母的上流社会地位,她将嫁给这艘客轮上的另一位名流卡尔(比利·赞恩 饰)。
莱昂纳多以其孩子气的英俊外表和银幕魅力塑造了艺术家杰克·道森,他是泰坦尼克号三等舱的乘客,凭着打牌赢来的船票,挤在下层甲板的四人宿舍里,枝形吊灯、九道菜的豪华大餐和皇家套房都离他很遥远。但是,这对年轻人却通过一系列经不起深究的事件而相识,迅速产生了奋不顾身、不计后果(也不可能有结果)的炽热爱情。
泰坦尼克号并非永不沉没

虽然,演员们的表演实力和引人注目的布景设计足够吸引观众,但一旦撞了冰山,影片断断续续、近乎炫耀的叙事问题便显现了出来。除了多处历史错误外,《泰坦尼克号》最受人指摘的似乎是剧本本身。就算奥斯卡最佳影片也免不了俗套的爱情电影套路,狗血的恋爱宣言,浮夸的陈词滥调,以及不出所料的悲剧收场,而且所有这些都以俗气过时的配乐为背景。
可以说,《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由俗套爱情、情绪化和悲剧必然性驱动的电影,在这艘船和乘客迎接死亡的(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这种悲剧感不断蔓延。我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结局,以及这场灾难背后的悲剧故事,卡梅隆的电影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以真实灾难为背景,揭示了这段虚构爱情中唯一未知的部分。也有人说,这部电影反映的社会上下阶层的差距正象征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它所提供的视角,就像其剧本一样,基本上都在意料之中,非常浅薄。
不可否认,《泰坦尼克号》有几个可信度存疑的情节漏洞,但作为一部奇观爱情电影,它确实是禁忌爱情故事的终极版本,并且强调了金钱就是权力的社会系统性问题。所以,最终罗丝活了下来,而杰克作为底层阶级的一员,就像随船一起沉没的船长一样,带着他的禁忌之爱沉入了海底。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泰坦尼克号》25年后: 影史杰作还是俗套灾难片?》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