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华语电影在新马占据了一席之位, 不论是国、粤语电影都备受欢迎

      1950年代,邵氏机构在新马各城镇拥有逾百间电影院、十座游艺场,包括吉隆坡的中华、新加坡的大世界、新世界、马六甲的极乐园、怡保的银禧园、太平的加冕、巴生的大世界、柝城的大世界、新世界以及亚罗士打的大世界。

      这些游艺场内有电影院也有各种娱乐设施,一度是各城市最热闹的娱乐场所之一,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邵氏与电懋两大电影公司在新马占据了大部分的电影市场,尤其以邵氏公司为大宗。

      其实在邵氏刚进驻到新马区发展影业时,为避免同行的竞争,以新加坡作为据点,并以流动电影的方式将院线扩展至马来半岛。

      当时的邵氏雇了几部流动放映车及人员,在当时的没有戏院的马来亚乡村地区,拉起帐篷为人民进行巡回露天电影放映。

      这样的策略不仅让邵氏在东南亚突破同行竞争,也成功赚取了第一笔资金,并为之后邵氏在马来亚影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也因为有了最初流动电影放映的经验,邵氏得以用最直接且靠近的方式与观众接触,使得邵氏熟悉市民观众的观影心理及兴趣的。

      因此邵氏无论是早期的选片或是到后期的制片,都选择浅俗易懂及娱乐性较强的电影题材,并在其中加入了浓厚的中国气息,不仅让部分远居海外的华人一解乡愁之外,也使得新移民后代延续对中国文化认同。

      长期以来华语电影在新马占据了一席之位,不论是国、粤语电影都备受新马华人欢迎。

      华语电影在新马的传播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以影像与共同语言作为工具,成为华人想象共同体的具象文化依托。

      文化的无缝承袭

      王庚武将“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分为三类,第一代人在移民情感上,强烈认同自己为“中国人”。

      到了第二代,心理上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同时也接受着新生活地的文化陶冶。

      第三代则是移居已久的华裔,则逐渐脱离原生国的文化,发展出独有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衍生,移居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在身份认同意识上更是因为周遭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产生重组及重新定义的变化。

      但无论是移民第一代或是第三代对于身份的认同有其不同及变化,但其文化认同始终是存在,可知存在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的“中华文化”是具有延续性的。

      如此的文化存在,也确保了移居海外的中华民族的延续与存在。

      50年至70年代是抗战前后的那一代移民家庭的第二、第三代出生的时期,这一代的华人在马来西亚出生,对于中国并不若父辈祖辈般具有出生地的情感。

      他们从长辈口中听来的中华印象,更像是移居外地的离散族群对于自身发源地的想象。

      但马来西亚的大环境始终对于少数的华人族裔抱持不友善的态度,如此情况下马来西亚的三代华人虽生于马来西亚,但同样都被社会界定为非我族的他者。

      在如此条件下华人很难在所谓的马来文化上扎根,进而发展出多元融合后的新族群认同,反而是回到中华三千年的渊远文化摇篮中,在马来西亚发展维持正统的中华文化。

      在这样的状况下华语电影也就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传递以及演绎的窗口,当时的华人在电影的屏幕中,探寻勾勒出所谓中华文化的样貌。

      在戏院里面获得文化认同,可以说华语电影是当时华人除家庭生活、亲友关系外,维持民族情感与文化的重要依赖,亦是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在寄乡的过程中为自己族群认同寻找文化扎根处的重要推手。

      撤除文化层面的影响因素,电影在实际生活上的娱乐效益,也使它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的重要社交手段。

      七十年代的华裔年轻人多数以看电影作为恋爱约会的方式,如同南岛屿族群以收受槟榔作为定情信物一般。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方倘若愿意接受男方共同进入戏院欣赏电影的邀约,相当于认可两人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60、70年代的华语电影如同见证了当时华裔青年爱情与家庭,在他们的人生记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视听影像传达的文化认同

      马来西亚各族群间的分野明确,主要起源大英帝国大英帝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分而治之」,各个族群所重视的是与英国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种家父长制的社会体系造成各族群间对彼此的关系,放在次于英国人之后,各民族间接触并不频密。

      曾任职马来亚殖民官员的英国历史学家巴素形容道,马来亚事实上已变成了一个多元社会,在这种多族群社会中,不同的族群只有市场上的接触,没有异族通婚,奉行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标准以及情感。

      当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甚少时,在自我认同上,将会依照文化心理上的主观意识。当时,马来族群普遍坚信自己是马来半岛上的主人。

      华人族群则因教育环境分别而有所差异,受英文教育的华人认为自己是英国人,受中文教育的华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在1950年代在马华人的身份认同出现重大转换点,首先是1949年10月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剿共的马来半岛普遍对于我们仍有疑虑。

      直到1970年代中共与马来西亚建交之前,其政府并没有在马来亚设领事馆,造成马来亚的华人失去与中国本土联系的重要管道。

      接着,1957年马来亚正式脱离英国独立,马来亚华人身陷国籍身份的问题,保持中国国籍还是选择马来亚国籍成为当时华人必要的选择,而大部分的华人已选择马来西亚国籍。

      尽管如此,马来西亚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仍旧保持一定程度的传承,无论是民间信仰、文化教育等。

      在教育方面,马来西亚华人的中文教育是东南亚首届一指的,在世界上有华侨移民定居的区域中,马来西亚是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中文教育体制的国家。

      可以见到,即便马来西亚华人不再以中国人(国籍)自居,他们仍然重视中文教育,且是东南亚地区最完整保留自身传统文化的国家。

      之所以马来西亚华人能够不同于其他东南亚地区华人,如泰国、菲律宾等地被当地民族同化,而能维持相对完整的自身文化,除了大环境的历史因素,华语电影的传播放映也为此文化保持贡献了一大程度的力量。

      相关资讯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