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26岁,在2003年,怀着当一位新闻工作者的理想,来到了北京。在他的再三尝试下,最终还是得到了《京城时报》资深记者黄江的青睐,进入了他的实习岗位。韩东在实习期跟踪曝光了一批用所谓的高价收购老百姓血液和找人代替别人进行乙肝筛查的案例。然而,当他首战告捷,即将发布的时候,他又对“揭露真相”提出了质疑。在调查的时候,他就知道,很多人都是受着各种约束和歧视,被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为此,韩东与黄江两人发生了争执。黄江认为,“真相即真相,违法即违法”,而新闻工作者只要说出真实的情况即可。但是,韩东也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是制度与上面的规划,仅仅靠“揭黑”是远远不够的。争执不下,黄江辞退了韩东。可韩东还是不死心。他采访了许多乙肝患者,写出文章《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诉说他们面临的种种歧视,呼吁社会改变。电影最后,我们看到《京城时报》的头版上,《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也被刊登,与“喜迎春晚”的消息并存。这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但只要人们对“不公正”的追问不止,理想就不会消亡。这部影片名叫《不止不休》,在网上的口碑似乎并不好,我大概总结了他的一些缺点供大家参考:

人物刻画不深,剧情主线不清晰:除了主角韩东外,其他人物都比较简单,像工具人一样。特别是女友小竹,基本上是个摆设。这使得观众难以产生共情。电影前半部分聚焦在新闻伦理和记者身份的讨论上,但后半部分突然转向反乙肝歧视,主题有所偏离。这使得电影的表达主旨不够紧凑和精练。

没有找到一个清晰的“靶子”。电影虽然在呼吁理想主义,但却没有指出改变的方向。它将乙肝歧视变成一个口号,而没有像当年的调查报道那样,指向具体的权力机构或不合理制度。这使得电影的表达缺乏切实可行的意义。题材过于理想化。电影将2003年的中国新闻环境理想化了。当年虽然还有调查记者努力揭露真相,但整体环境并不像电影所描绘的那么理想。这使得电影略有脱离现实之嫌。

影像风格过于作者化。电影的画面语言和叙事手法都较为作者化,这会影响部分观众的观感。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兼顾更多娱乐性,可能会使电影的表达力更强,也更易产生共鸣。但是也不能说这个电影就没有一丁点儿看点:

1. 题材稀缺,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电影选取2003年中国乙肝歧视问题作为题材,较为难得,具有现实意义。

2. 理念性强,传达正能量。电影主要传达的理念是“不要放弃理想,不要停止追问”,这种正能量值得观众学习。

3. 勇于强调理想主义精神。电影刻画的2003年环境,强调新闻工作中理想主义精神的重要性,这也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

所以,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具有积极理念和现实意义的电影,但在剧作和表达上还需进一步提高。如果能够在保留理念性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人物和主题,避免过度理想化,并精炼表达主旨,这部电影的影响力会更大。但不管如何,它所传达的理念,依然值得观众学习与思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许多网友表示, 《不止不休》全靠大哥撑着, 今天总结一下缺点吧》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