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看完《他是谁》的结局, 我久久不能平静

  • 他是谁

    更新至13集

    2023国产剧犯罪

    1988年,刑警卫国平在追捕连环凶杀案的行动中目睹战友牺牲,而凶手却逃跑了,此事成为卫国平的心结。八年后,宁江市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碎尸案,此时卫国平已成长为成熟的刑警…

从十四集的时候,七话就知道《他是谁》很有可能会像《狂飙》那样,以一个烂尾曲的方式结束,然而,当她看到大结局的时候,她才知道,她错了。

首先,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八十八号系列凶杀案,蒋广善就是罪魁祸首。

从86年的第二起案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两起案子都是他一个人做的,不过在第一起案子里,蒋广善遇到了一个被赵世杰强|暴的女人,他杀死了那个女人,然后敲诈了赵世杰,在两人的争斗中,赵世杰逃走了。

蒋广善再次见到赵世杰8年后,由于赵不愿再被蒋敲诈,蒋在聂宝华的插手下决定和赵合作,他劫持聂小玉,给赵世杰一个引爆聂宝华夺取电机厂的时机。

96年的分尸事件,牵扯到了一个国外的走私集团。

赵世杰和薛家健都是执行任务的人,就算是赵世杰,也不敢说出背后的主谋,也不敢说出真相,这也是为什么,这件案子一直没有结案的原因。

这个故事应该是和中南大学的碎尸案有关,因为这部电影只是简单地解释了一下关于人体移植的事情,然后又提到了赵世杰的幕后黑手。

最后一章的逻辑:死板

88号案子的真凶是蒋广善,而不是之前的案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逻辑,但如果再有赵世杰这个故事线,那就完全是一个BUG了。

88岁的赵世杰,目睹了蒋广善的自杀,他很确定,这个被他强暴的女人,就是那个被他强暴的女人,可是,对于88号案子,他却一点都不关心,更不了解那个让整个宁江都闻风丧胆的疯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赵世杰又一次被这个杀人如麻的凶手敲诈,他不但没有害怕,反而出言侮辱,还威胁,难道他就不担心自己会被这个凶手一气之下杀死么?一开始的时候,他还真没怕过。

赵世杰的反应,似乎已经忘了蒋广善是一个杀人犯,结果却是激怒了蒋广善,让他又一次用匕首来要挟自己,这脑子和脑回路,当真是匪夷所思。

赵世杰不怕自己卖器官,强|暴,杀人放火,这很好解释,但蒋广善敲诈了他那么多次,他都没有想过要干掉自己。

赵世杰在蒋广善面前,永远都是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土财主模样,这其中的道理,只有编剧才能明白,正如观众也不会明白,聂宝华是如何草率收场的。

蒋广善和赵世杰的勾结在警察面前被揭穿,反转的罪证被另一方“送上门”。

你能想像到么?蒋广善天天到餐厅见聂小雨,结果不但要喂她水,喂她吃东西保持身材,还要清理地下室,将聂小雨所做的废物丢到外面。

难道之前就已经说好了,蒋广善有严重的清洁倾向?没有任何与此有关的迹象。

因为蒋广善有丢垃圾的良好习惯,所以警察在垃圾箱里发现了聂小雨遗留下来的声音痕迹,由此可以确定蒋广善拐骗聂小雨的事情。

事情的发展就更有趣了,蒋广善虽然注意到了垃圾堆里的东西被翻了个底朝天,但聂宝华已经死了,聂小雨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但蒋广善并没有立刻杀了他们,反而将矛头指向了警察。

七话可以理解,有些诡异的案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心思细腻的杀手所为,也可以理解,有些时候,一个偶然的蛛丝马迹,或许就是一个突破口,但她还是不能接受,一个悬疑片,悬疑片,悬疑片,悬疑片。

这个故事的逻辑漏洞太多了,角色的行动都是为了最终的结果,而不是顺理成章地向前推进,就好像一帮人都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最终的结果,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真相”,不管最后的结果会不会更好。

角色的行动动机:可怜吗?荒谬?

在“案件真相”被揭穿的时候,七话只是惋惜自己的推理被推翻,并不是很失落,因为国内的刑侦悬疑剧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结局。

但是有些人物被埋藏了很多年的“心声”被揭露出来后,仍然会有一种坐地铁的迷茫表情,这位作家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这个角色,究竟是为了什么?

就这一点而言,聂小雨和蒋广善的“心声”是最夸张的。

真的假的?在一九八八年的那个雨夜里,聂小雨居然从蒋广善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蒋广善祖传的一把古老的门锁,那把钥匙,就是证明这一点的关键。

越是独一无二,就越是能让警察根据这把锁,寻找到它的拥有者,若是聂小雨能及时给出线索,以那个时候全市范围内的搜捕,应该能在九零、九二年之前,将案子侦破。

但在88年的一个雨夜里,聂小雨遭到了强暴,心里又是伤心又是屈辱,生怕被抓住后把事情说出去,所以一直隐瞒着,在知道蒋广善被抓住的时候,她就特意向卫国平发出了挑衅的信号。

一个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名声”而耽误了案件的侦破,一个痴情的女人,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喜欢的人被折磨了八年,却一直隐瞒着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个嘴上说着要找到真正的杀人犯,心里却在“包庇”,生怕杀人犯说出实情,你能明白这个人物的脑回路么?七话实在是听不懂。

先不说这个,一个受害者在杀害了那么多人之后,还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无动于衷,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

一开始,就有人抱怨《他是谁》的剧本对女人的“刻板印象”太重,七话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顾开岩和户籍警的表演已经很精彩了,现在看来,这是真的。

并不是说受害者一定要有勇气,聂小鱼的害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这个人物的表现,却像是在向受害者传达一种“羞耻”,这也正是观众们不想看到的,也不想看到的。

这样的表现方式,不但会对受害人造成无谓的心理负担,也会极大地降低人物的威慑力,对聂小雨来说,不仅仅是人物形象的崩溃,更多的,是一种负面情绪的释放。

而在蒋广善的“心声”中,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受害者冤枉”,他之所以屡次犯罪,就是为了享受这种离别、玩弄他人命运的快|感,以及对扭曲扭曲的渴望。

可现在,这个杀人犯承认了罪行,却在“洗白”自己。

蒋广善将罪魁祸首归咎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虽然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假,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受害者总是认为自己是被逼的,是被逼的,是被逼的。

可是,七话不解的却是戏里警察的反映。在听取了蒋广善的“心声”之后,在场的警方没有一个人反驳蒋广善推卸责任的话,而是任由其扮演可怜的人物。

而且,警察们还用了一种“感化”的手法,为蒋广善的老婆筹了一笔钱。

让那个丧心病狂的杀人犯都哭了,只有警方才会拿他当人。

这是何等的讽刺。

在此之前,警察们对蒋广善的尊敬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所长的责任心,还是三队的热心,亦或是街坊邻居的关怀,他们那里对不起过蒋广善?整部剧中,除赵世杰外,还有人真的看不起他吗?

“爱妻人设”,让警察为他的老婆筹款,简直就是个笑话,蒋广善在96年被敲诈的时候,赵世杰的弟弟只给了他三万元,因为赌博,三万元又涨到了六万元。

他说自己的钱被人抢了,根本没办法给老婆做手术。

编剧在煽动情绪的同时,却忽略了一开始的内容,警察在帮助受害者的同时,也忽略了很多被伤害的家庭,他们需要用温暖、尊重和真诚来抚平。

剧情发展方向:混乱无序

仔细一想,《他是谁》的缺点实在是太多了,无论是剧情还是逻辑,都有很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烂结局,更是一个“烂底”。

底层的颜色,早已经腐朽。

除了剧情和人物设定上的问题之外,剧情中的“丢失”和“冗余”也是非常严重的。

很多故事都是在前面故意铺垫出来的,但到了最后却是一片空白,就像是第一集最后那个戴着墨镜的少女被袭击一样,这个铺垫到了最后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赵刚和宝丽都被活埋了,聂宝华的很多手下都因为他的死亡而丧命,而剩下的人,却是一个为了保护妹妹而牺牲自己的好兄弟。

爱情和人生的浮夸,让《他是谁》的味道越来越差,聂小雨和卫国平是虐恋,顾开岩和宋哲是四角恋,王德发和卫晓霞是拯救之恋?都有些尴尬。

这个故事,不但和故事的主题格格不入,而且充满了戏剧性的价值观。

尤其是她和王德发、卫晓霞之间的爱情,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的爱情故事,哪怕是在玛丽苏的电视剧里,也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感动”往往与正常人不同。

另外,“歌功颂德”也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倾向。

《他是谁》的大结局,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讲述了警察的伟大和辛勤,讲述了他们的功绩和贡献。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很好!还用得着夸赞么?没必要。

在他们的工作中,人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伟大,可以看出他们在惊心动魄的追捕中的出色,这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这就足以让人尊敬,让人尊敬。

她用一种很普通的方式,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就像是祥林嫂那样,对所有人说:“我是英雄,你们要记得我!”

影视是一种艺术,有的观点要充分地表达出来,有的观点则要适当地留白,如果将二者混淆起来,就会显得画蛇添足,而且会影响观众的感受,让好的立意变成了故意。

剧情的破绽,人物的扭曲,剧情的浮夸,让《他是谁》在各方面都走到了尽头,前半程,大家都在期待着这部电影的成功,但后半段,却变成了一部值得警惕的烂剧。

相关资讯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