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而言,《嘿玛嘿玛》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戏拟,是一种对真实生活,对虚拟生活,对人们内心的一种虚幻的关注,因为其题材与其本身的独特地位,人们更愿意以一种宗教、玄学的视角来解读这部电影。其实,一笔一划,都是真实的,都是俗的。这并不难解释,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只是一个多媒体的作品,里面有短小的文字,有预言,有主宰生死的仪式,有神鸦的鼓声,还有到处都是的巫师,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体现。

一名男子从真实世界来到了一片森林之中,他带着面具,等待着召唤。他会参加一个十二年一度的典礼,在这个典礼上,所有的人都会带上面具,并在一段时间内忘却自己。你可以将其看做一场大型沉浸式的游戏,一次 VR的狂欢,正如导演自己所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网上的聊天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身份的认识,对自己的渴望,对自我的掌控,对人性的拆散与重建,还有一些即使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却始终没有完全摆脱的枷锁。

这其中也有虚假的成分,例如说,男子带着面纱,穿着裙装,可以抹去名字,抹去男女之分,可是,男女之分如何抹去?无处不在的迹象。当他们不在意自己的形象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渴望自己的容貌,当他们不再害怕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揭穿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这片森林,充满了欲望的象征,摆在餐桌上的美酒,在营帐中的人,在这片森林中,“性”和“暴力”,或许是为了让人类回归安宁,寻求心灵的共鸣,但这片森林里,却有一种野蛮的一面,让人类变得更像动物。

男子跟着女子的动作走,也跟着自己的欲念走,只是半路上被人掉包面具,机缘巧合之下,发泄的欲念变成了一场误打误撞的案件,本来应该是一场遗忘的仪式,结果回到了真实世界,他还沉浸在罪恶与内疚中24年。这样的报酬是多么残酷啊!身份,转世,回报,这些都是本片想要表达的。

在人间,每个人的身份都是通过名字和面孔来进行的,这样就会产生一种道德上的束缚。在那个山洞中举行的典礼上,他们必须戴上一张面具,但实际上,他们戴上的只是一张新的身份而已。再想一想,那个典礼上的人,和电影开头和结尾两个场景里的人,有何区别?在俱乐部,隐藏在光影中,电子声中,烟雾中,你与我是否认识?他脸上带着酒气,被灯光照得通红,这不就是一张面具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摘下面具的时间是多少呢?下一次带着面具是什么时候?这就变成了一个充满了佛性的问题。

24年的时间,沧海桑田。第一次,他踏入这片密林,就仿若回到了最原始的地方,但时隔多年,他听到了诺基亚的电话响了起来,然后,以他为中心的神秘土著人跳舞,就成了电子派对,这座大山中的天地,与外界的尘世同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天堂”。有淡淡的哀伤,有平静的接受,也有淡淡的讽刺。

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嘿玛嘿玛》可能会有些莫名其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却会发现,这部电影很简单,也很直截了当,甚至,比起大部分的商业电影,这部电影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剧情的反转,因为角色的转变,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剧情,这是一部充满了暴力的电影。

《嘿玛嘿玛》除了带着不丹的传统面具,以及几句经过修改的歌词外,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电影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酒吧自成一片天地,而这片原始丛林则自成一片天地,两者相互映照,看似截然不同,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隐藏着自己的身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哪一个才是虚幻?也许,唯有通过比较,模糊的比较,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大概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