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国内超燃的热血励志大片《长空之王》上映第5天,票房总额突破5亿,官方给出了庆祝海报,掉在羊圈里灰头土脸的的王一博应让大家想起跳伞后那搞笑的一幕。

对于这部国人等待已久的动作大片,国内的评价褒贬不一:特效一流,场面宏大,与好莱坞无二致,也有人评价糟蹋了J-20这个超级IP,比《空天猎》更烂,非常让人失望!然而与国内的评价不一样,英媒却在一个全新的高度评论了《长空之王》,认为中国已进入用科技宣传国力的时代!
国内媒体的评价与外媒的“中国威胁论”
《长空之王》讲述了一个中国试飞员成长的故事,期间老一辈试飞员的无私奉献与牺牲精神、新一辈飞行员的钻研与探索以及大无畏的勇气,另外还有先进战机的飞行性能与驰骋广袤天空的一气呵成,整体上选题是非常积极的,不过由于演技以及影片中的场景设定与剧情发展逻辑,国内各方的评价非常有意思:
这部电影的故事也比较有深度,体现了我国军人有血性有品质有傲骨特色,影片情感基调把握的非常好,有笑点,泪点,让人为之动容。作为励志大片,没有任何说教,整个影片带人沉浸其中,并做深刻地思考。
这是“FKAN”上对《长空之王》的评价,应该说已经很高了,网友也贴出了淘票票上唯一两个最高评价9.8分的《泰坦尼克号》与《长空之王》的对比:

然而国内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军事大佬却对其评价不高,比如微博上认证为“知名军事博主”的大V表示:
“演员不符合刚猛的军人形象,全剧只有胡军这种功底扎实的老演员才能驾驭试飞员这种硬核的剧情设定,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另一位以CG著称的军事大V也评价不是很高,他的看法不在演员这一块,而是硬核的剧情逻辑场景设定,整体评价如下:
说实话,如果不带脑子,没有航空知识,没有基本的军事常识,也不知道试飞咋回事,认为军队就是一群吊兵组成的话这片子还行。
认知越大,了解越多,伤害越深,从剧情逻辑军事装备外形,试飞工作流程等等,预告片中存在的问题一个都没少。
笔者也看了这部电影,不得不说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笔者也算是军迷一个,对飞行器常识还是有些认知的,比如试飞场景的设定,飞行员坐在里面一起冻得瑟瑟发抖;只要看到战斗机都能看到尾焰、座舱破损没有风还眼睛都不眨一下、空中格斗还处在机炮格斗时代、J-20的静不稳定特性硬是弄成了静稳定的鸭翼等都是不小的BUG。

另外外军的F-35开场的的超音速音爆,在二十多年前确实可能的,但到了J-10C的时代(剧中设定已经是J-10C)绝不敢如此嚣张,还有结尾的演习,剧情衔接有些莫名其妙,交代完全不清,似乎被剪掉了一大截,还互相锁定发射导弹,这点不太符合现实逻辑。
当然大家也要看到,电影拍出来不单单是给专业军迷看的,更多的是面向广大普通大众,所以笔者认为选择小鲜肉、剧情以及设定比较粗暴基本也是可以理解,笔者在电影院观影结束后随机问了几位观众,他们表示非常好看,场面大,画面真实,看到飞行员牺牲还落泪了,很久没看到这么激情澎湃的电影了。

显然这个评价也是非常真实的,笔者从他们眼中看到的不是吹毛求疵的挑刺,而是对中国军备、先进战机的信心以及大无畏军人的崇敬与佩服,这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么,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一部电影能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能将不为人知的试飞员介绍给普通大众,这就是成功的电影。
外媒的评价:这才是他们真正所担心的
国内的评价看完了,那么外媒评价如何呢?英国《卫报》的评论特别具有典型意义,标题是这样的“Born to Fly review – Chinese Top Gun puts tech propaganda in the frontline”(《Born to Fly》影评——中国版《壮志凌云》将科技宣传置于前线)。

“Born to Fly”(为飞行而生)是《长空之王》的英译名,《卫报》认为这部电影没有提供任何可以参考的“真实情节”,而是一部鼓舞民族士气的沙文主义大片,这明显就是废话,电影不都是虚构情节么?好莱坞不也拍“主旋律”影片,这是套路了好莱坞?
《卫报》回顾了《长空之王》的剧情,在纷繁复杂的剧情中抓住了一个重点:中国在被前苏联抛弃以及西方国家的绝地封锁下,单枪匹马(自力更生)的搞出了先进战机,一步步发展到了五代隐身战斗机。

《卫报》认为,这一点与《壮志凌云》不一样,另外好莱坞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与飞行技术以及战机的力量展现,而《长空之王》中表现似乎更愿意尝试一些新的表现方式,比如中国特色的惩罚“扎辫子”与和解“吃饺子”等方式,但中国也开始学会好莱坞式的大片方式宣传中国。
《卫报》特别指出,这些爱国动作片中都带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基因”,比如像《战狼》与《长津湖》那样以故事情节表达爱国情怀,像《流浪地球》和《长空之王》则以先进科技提高民族自豪感,并且还以这种方式试图改变全球的中国的看法。

《卫报》认为《长空之王》与其说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更像一份“外交政策文件”,潜台词的意思就是中国即将锋芒毕露。
RogersMovieNation的影评:A级画面的品质
知名的影评人罗杰·摩尔的评价与《卫报》有些类似,不过他的角度也挺独特,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说法是演员太苗条,不符合军人气质,不过他同时也承认,这部电影的画面实在太美,即使这个画质背后背负着“鼓动中国民族主义的剧本”,罗杰·摩尔说的确实是实话,空中飞行与格斗的画面绝对是大片品质,好莱坞的空战大片也不过尔尔。

罗杰·摩尔同时认为,《长空之王》的情节表达与叙事方式要比《壮志凌云》要差一些,尽管前者有向后者致敬的意思(罗杰·摩尔已经比较客气了),作者认为可能缘于汤姆·克鲁斯对真实飞行感追求的承诺,并且作者还认为,《长空之王》在中国大卖应该是肯定的,另外作者也从地缘政治考虑了《长空之王》,不过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定论。
社交媒体上的评价:参考意义不是特别大
推上的评价其实挺多的,让人意外的是评价是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好,都适合夸《长空之王》的角度出发,也有被踩的一塌糊涂,直言就是“致敬《壮志凌云》”,这两个说法都代表留言者的个人意见,笔者并不打算过多评论。

中国威胁论:确确实实的已经已经“威胁全世界”
从一部电影看到了中国将“科技宣传”置于第一线,也有映射到中国科技威胁西方等论调的其实不在少数,《卫报》还是代表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典型看法,而事实上近些年来,中国科技的发展,确实已经让西方感觉到如鲠在喉。
中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超过了美国+欧盟
日前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了这样一张图,2018年,中国列出35个被西方“卡脖子”的重大项目清单,5年过去了,目前35个“卡脖子”项目仅剩14个:

红色是还没有突破的,划线的事已经突破,尽管这张图中列出有很大一部分与事实还有些差距,比如芯片产业,我们确实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封锁反而让我国芯片产业的得到了大力发展:
美国全面对中国芯片制裁以前,中国芯片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原因也很简单,芯片更换涉及到大量稳定性测试,谁都承担不起更换芯片因为质量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但美国禁止后国内企业不得不选择国产芯片,结果就是国产芯片产业迎来了一波超级发展势头:
从2019年到今年,也就短短四年时间,预计中国内地芯片产量从2千亿块提升到4千亿块,提升了一倍;而全球市场只提升了60%。
目前全球需要的芯片中有99%以上的都是7nm以上的制程生产的,90%以上的芯片只需要28nm即可,也就是说中国只要把28nm以上的芯片做强即可把全球芯片产业给绞死。
虽然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产业上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这也只是时间问题。其他方面也有各种问题,但中国正在一个个突破却是事实!而另一个对比则是英国《金融时报》给出的,3月份时该报发表了两张图,非常有意思:

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从2000年代初期的9%左右,在短短20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上升到了接近30%,而在同期,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增加值则从25%和22%左右不约而同的掉到了15%左右,美国+欧盟的制造业增加值才抵得上一个中国。

制造业增加值在各国的比重都在上升,但在中国却是下降,原因是中国的其他产业比制造业发展还要快,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国的产业正在全面发展,而制造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还有点落后了。
这才是西方对中国崛起恐惧的来源,可能谁都没有想到,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增加值就是美国+欧盟,而制造业正是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方面,西方恐惧中国如此庞大的体量有一天会彻底代替西方。
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美国的心腹大患
中美之间的武器装备一直都是代差,甚至差距数代,比如中美直接交手的朝鲜战场,美国第一次对手中的先进武器失去了信心,这也是此后的越战事中国警告不准越过北纬17°线而美军严格遵守的重要原因。

但目前中美两国的武器早已没有了代差,全球仅有的量产五代机都在中美,电磁弹射器也只有中美搞出来了,另外中国的驱逐舰、相控阵雷达和预警机、高超音速武器等等,不仅不落后,反而比美国还要先进一些,按美国人的思维,这仗已经没法打了,所以美国目前要搞什么印太战略,分布式作战,试图拉上盟友与中国拼个你死我活,但中国就是油盐不进、不受刺激,因为就目前而言,美国内CPI高涨、银行面临破产,全球“去美元化”的时代,急的是美国。
中国的经济合作VS美国的大棒政策
3月28日的《纽约时报》刊发的一篇报道称发现了一种中国人将人民币国际化的罕见方法,报道称中国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总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1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这个金额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贷款还要多。

纽约时报称中国的贷款没有那么多附加条件,所以大量陷入债务危机的发展中国家都喜欢找中国贷款以解决危机,中国在全球的影响越来越深。并且中国通过美元贷款归还人民币的方式悄悄的将人民币国际化了,尽管目前还无法和美元抗衡,但美国人已经敏锐的感觉到,美元信任危机已经来临。
中国并不寻求代替美国,只是想自己这么多年打工赚下的美元不被美国人剪羊毛,冻结甚至抢劫,要是没有这些手段,难保不准哪天中国人手中的美债和美元就变成了废纸。

回到《长空之王》,一部电影让外媒考虑那么多确实没想到,很多时候我们抛开国内纷繁复杂的舆论,看看外媒是怎么评价的挺有意思,我们还在争得面红耳赤,而老外却看到这些争吵背后的内容,中国已经崛起了,势不可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媒评《长空之王》: 中国已将科技宣传置于一线! 套路了好莱坞》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