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港影: 偶像派的失落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偶像派。

      其实并非是一个贬义词。

      换句话说,做一个偶像,其实是很多演员的心之所向。

      但偶像却是天生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稀缺资源。

      不过通常来讲。

      偶像派与实力派之间的对望。

      很有「围城」之寓。

      以影坛而论。

      偶像派演员,是令绝大多数演员艳羡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电影《我要成名》,刘青云在电影里面饰演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实力派演员,一直拿不到奖不说,甚至连工作机会都日渐减少。

      虽然表面上是指娱乐圈关系复杂,不懂得应酬社交的人,注定得不到好处,但由刘青云来演这个角色,戏里又有郑伊健的客串,对比之下,令人对偶像的概念更为明晰。

      偶像派,天生主角、人气极高,又兼有高票房和高片酬,怎么看也是天之骄子。

      而在香港影坛,哪些演员是天生偶像派?

      略过一些未能在当年成长起来的演员,大致应该包括刘德华、梁朝伟、郭富城、黎明、郑伊健,以及古天乐和谢霆锋,这七个人或可能要算整个香港影坛偶像意味最强的存在。

      从履历和票房走势观察,刘德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式崛起,郭富城和郑伊健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渐次走强,梁朝伟的巅峰在两千年代开始到来,而古天乐和谢霆锋的成长时间更要向后推移,黎明在商业票房上的表现要弱一些,但得益于乐坛天王名号,商业地位仍然靠前。

      撇开双周一成的垄断,和功夫皇帝李连杰的例外。

      偶像们在商业市场上呼风唤雨。

      先简单看一下他们的票房数据。

      郭富城和古天乐先后破了香港华语片影史票房纪录,作品分别是6682万的《寒战2》和8178万的《明日战记》。

      郭富城、刘德华和梁朝伟各自手握三个香港年冠票房,其中梁朝伟与刘德华共享《无间道》、《无间道3》的票房声誉,郑伊健可凭《风云雄霸天下》与郭富城共分一个。

      以内地票房而论,郭富城手握三部十亿级电影,刘德华不但有两部十亿级电影,更以特别出演方式参演《流浪地球2》,票房冲破了四十亿,梁朝伟也有破二十亿的《捉妖记2》,谢霆锋有合作甄子丹的《怒火·重案》冲破十亿票房。

      仍如前述,黎明在票房表现上更为普通。

      但这些数据并不是重点。

      世事皆有两面。

      他们是影坛的天生主角,但也因之带来戏路的困扰。

      其实关于演技问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标准。

      一般而言,长相比较普通甚或难看的演员,都会被自动归入实力派,而一旦他们在表演上比较突出,就很容易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交相称赞。

      长相突出的演员就刚好反过来。

      可能有人会表示反对,比如上述演员中的梁朝伟,他很早就受到演技肯定,既是天生偶像派,也是拿奖到手软的影帝。

      但我们是否可以假设,如果他没有遇到王家卫呢?

      当然,从奖项而论,除了八座「三金」、一座戛纳影帝奖杯的梁朝伟,刘德华五座、郭富城三座、黎明和谢霆锋各一座「三金」影帝奖杯,也就只有郑伊健未能晋级影帝。

      而其实很多演技派演员,也不过如此,甚或还有不及。

      所以所谓偶像派的失落,还并不是指这个问题。

      回到戏路受困话题。

      系指他们角色形态的一以贯之。

      谈到角色形态。

      大家应该能够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上述七人的职业生涯里面,反派、奸角和丑角类型非常少见。

      比如梁家辉可以演石坚、吕奇、韩冲、钟楚雄、段皇爷、萧方方、周朝先、大D、陈重山和龙志强这种种角色,吴镇宇可以演江玉郎、靓坤、无敌、阿来和倪永孝,张家辉可以演飞机、洪荆、王远阳和韩江。

      而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

      刘德华仅有《门徒》中的坤哥、郭富城仅有《九一神雕侠侣》的银狐和《无双》里的李问、梁朝伟仅有《暗花》的黑警和《色·戒》里的易默成,古天乐只有《意外》里的何国辉和《危城》里的曹少璘,

      谢霆锋反而多一点,有《无极》里的无欢、《风云2》里的绝心和《怒火·重案》里的邱刚敖,但戏份和角色重要性都不太足够。

      黎明干脆就完全没有这种反派角色。

      同时这当然也不绝对,比如刘青云就几乎没有演过反派,只有在即将上映的《扫毒3:人在天涯》中似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毒枭。

      但从概率上来讲,偶像派挑选角色的空间,显得更为狭窄。

      众所周知。

      反派或者亦正亦邪的角色,通常都会更有张力。

      那种纯粹正面的类型,在表演上会有诸多掣肘,甚至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2012年的电影《寒战》,当年香港票房年冠,横扫次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梁家辉凭这部电影,夺得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四个金像奖影帝。

      相形之下,第一主角郭富城则落寞很多,非但在奖项上颗粒无收,甚至连提名都没有拿到。

      撇开一些不理性的言论,郭富城这次表演,其实很有说服力,简单形容就是沉稳压场,且在基本功表现上无可挑剔,比如王晶就称之为“影帝级的表演”。

      但撇开奖项和戏份问题不谈,单就角色而论,梁家辉的李文彬角色可谓占尽优势,对比来看,刘杰辉这个角色就显得过正。

      前述反派角色,郭富城的银狐得到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李问得到金像奖影帝提名,刘德华的坤哥拿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梁朝伟的易默成也拿到了影帝奖。

      而抛开奖项,就从影迷口碑来讲,也会更热衷于谈论那些更具张力的角色。

      至于配戏,演技派演员就更为随心所欲。

      因之也延展出另外一个问题,偶像派演员要突破演技,仅在形象上变化或还不够。

      应更多考虑接纳反派角色。

      所以如果以演技口碑来讲。

      那些天生偶像派。

      基于选择余地和历练的双重不足,在观众印象上就有天然劣势。

      再加上他们颜值突出,令演技评判更受忽略。

      故谓之,偶像派的失落。

      相关资讯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