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9.4分国产年度神剧, 一夜口碑暴跌差评不断, 全因“爹味”?

时间:2023-05-09 21:01:11阅读:4
35万人打出9.4。没有意外,《漫长的季节》口碑坐稳了五年内国剧头把交椅。剧红是非多。大结局后,对《漫长的季节》火力最集中的差评是:“爹味”。理由:创作者是男的,主角也都是男的,男人戏太多,女观众无法

      35万人打出9.4。

      没有意外,《漫长的季节》口碑坐稳了五年内国剧头把交椅。

      剧红是非多。

      大结局后,对《漫长的季节》火力最集中的差评是:

      “爹味”。

      理由:创作者是男的,主角也都是男的,男人戏太多,女观众无法共情。

      -男的能不能不要再当主角了

      -非常非常陈旧的男性群像故事

      Sir属实有些没想到。

      任何人都有因为无法代入、弃剧、差评、打一星的权利……

      但是。

      比起纯粹感性的“不爱看”。

      对一部作品提出“男性视角”的批评,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将作品让位于更醒目的旗帜——追求平等、表达多元、解放人性……

      这是我们现实中迫切的诉求。

      如果将它们视为影视作品的责任,以及评价标尺,Sir会本能地打个问号。

      或者再把问题拓宽:

      当我们越来越在意、想要区分一部作品是“男性视角”还是“女性视角”。

      我们会失去什么?

      01

      男性视角是原罪?

      首先厘清一个概念。

      什么是“男性视角”?

      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都是一种叙事倾向,两者平等。

      影视批评中的确有一种与男性有关的概念,并非“男性视角”。

      而是“男性凝视”。

      但它的重点不在“男性”,而是“凝视”

      概念出自一位美国电影学者,她认为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中,女性过多地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出现,往往扁平、单一、刻板,对故事没有太多的作用,仅仅作为花瓶和工具,来满足男性观众的奇观心理。

      △ 经典电影《后窗》《迷魂记》都收到了“男性凝视”的评价

      那么,《漫长的季节》“凝视”了女性吗?女性角色,只是男性的布景板吗?

      从重要性上。

      女性角色沈墨,当之无愧第一女主。

      两个悬案的核心,对剧情有关键作用。她被伤害,被控制,被保护,被追捕,承担着复杂的戏剧性,也呼应了《漫长》要表达的主题——无常的命运,无力的时代,无解的悲剧。

      其次,罗美素。

      有人指责,不就是中国式传统妈妈?国产剧老多了,已经不想看。

      Sir觉得很可惜,因为导演明明塑造了一个非常鲜活的妈妈。

      罗美素是全职主妇,但这不是选择,而是受了工伤,被迫下岗。

      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她一直想讨回医药费,争取公道。

      丈夫和儿子关系恶劣,她却能让儿子敞开心扉。

      罗美素,其实比这个家的主导者王响,活得更明白——只有她看见了自己这代人的局限,去理解和感受儿子的叛逆:

      我们这身上是有个圈的

      就在那儿按部就班地在圈里那么走着

      也没人问为啥 也没人到圈外溜达过

      就连踩了个线都害怕

      或许罗美素的戏份不如王响。

      但你能说,这不是一个鲜活的角色吗?

      在Sir看,这部剧的女性角色不仅不是男人和时代的布景板,反而,她们的生命力越强,越是能折射出绝望、悄然的时代悲剧。

      这也引出剧集另一个被诟病的“缺点”:

      美化男性,丑化女性。

      三个中老年已经一败涂地,但不管怎样都还有友谊。

      但女性呢,就只会互相嫉妒、伤害。

      罗美素说黄丽茹“浪”、大娘帮大爷控制沈墨、殷红背叛同为沦落人的沈墨……

      且不说这部剧的男主,各有各的大缺点,下场也各有各的惨,Sir实在看不出来又能比女人幸福多少。

      至于把女性角色的互动,都定义成嫉妒互害,则是脱离人物背景的粗暴判断。

      殷红和沈墨。

      两个都是活在地狱里的人。

      但对殷红,最大的恶不是性与暴力,而是穷。

      因此剧中借殷红之口说过,她只是想不断地抓住“机会”。

      而这种机会是中性的。

      利益冲突时,她抓住了沈默这个“机会”,就会显得恶。

      利益不冲突时,她挺身而出哄好别的老板,替李巧云顶酒,又显得girls help girls,身有侠气。

      这是“伤天害理捞女”能概括的吗?

      归根结底。

      男性视角,不过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已。

      姜文说:

      我就是个爷们。

      我当然只能拍爷们眼中的女人,你让我拍女人眼中的男人,女人眼中的女人,我都拍不好,也不可能拍好。

      使女的故事》原著女作家也说:

      我尽量避免使用“男性视角”这个说法。

      有些想法和态度,男人不可能有,而另外一些,女人又不可能有。当我使用一个男性角色时,那是因为故事中的某个东西或某个人必须如此传达出来,或者通过女性角色来传达的话会改变我的本意。

      只存在一种性别视角的作品,当然是我们现阶段的遗憾。

      但更大的遗憾或许是。

      将一切不合理、看不爽的剧情都归结于:

      你是男的,你帮着男的。

      好像一部剧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衡,就要扣上爹味、厌女的名号。

      这并非保护弱者。

      而是加快让强者戴上弱者的面具。

      02

      为何无法共情?

      今天要接受男性视角指控的,不仅限《漫长的季节》。

      宇宙探索编辑部》。

      男人负责公路旅行、探索宇宙,女人只有旁边干着急的份。

      厌女。

      不止不休》。

      女票苗苗戏份少工具化,又是厌女。

      满江红》。

      电影里东窗事发,伪装成妓女的刺客瑶琴被带走。

      沈腾对士兵高喊了一句:

      “杀可以,别糟蹋她”。

      很多人揪着这句台词:大男人、物化女性。

      只看性别和台词,好像是那么回事。

      问题是。

      妓女,只是瑶琴“装”的职业,她更重要的真实身份,是刺杀秦桧的间谍。

      回到正常的人性逻辑。

      间谍被发现,最可能的心愿是什么?

      参照《风声》被酷刑折磨到仅剩半条命的顾晓梦。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立刻被杀,既是结束痛苦,也是断绝更多泄密的可能。

      于是。

      顾晓梦看准机会,刻意咬军官的耳朵,让军官大喊,让外面的人误会。

      于是。

      当别人掏出枪的时候,军官才那么生气,因为审惯间谍的他,早就看穿了顾晓梦的心思。

      看完这一段再来琢磨《满江红》沈腾的台词。

      你还会觉得,那是一个男人在“道德绑架”一个女人?还是同为间谍的他们,为了刺杀而弃车保帅?

      Sir觉得,不是创作者用了男性/女性视角,导致女性/男性观众难以代入。

      恰恰相反。

      当你过分关注所谓性别视角,去评判它是否足够平衡和公允时,才导致了更彻底的无法共情与代入。

      简单化、二元论的思维固然是“爽”的,但也就隔绝了你与故事中的那些复杂的人物,幽微的人性产生真正的沟通与神交。

      回到《漫长的季节》里举例。

      2016年的沈墨,重回桦林报仇。

      有人说,怎么大爷被杀的细节一点没拍?反而罪状更轻的大娘,却被沈墨恶狠狠地剪指甲、列举罪状?

      哦,又是搞性别歧视那一套?

      男的做了坏事,可以轻描淡写;女的只是帮凶,就要公开处刑。

      进而又得出:

      沈墨这个人,只是导演传达爹味和厌女的“工具人”。

      这种潜在逻辑可能比审查更恐怖。

      这是在要求一个不全能的角色,一个有创伤的受害者,为了给观众一个绝对正义的爽剧结局,就要完美、公平地对分配恨意与惩罚。

      细想。

      沈墨为什么恨大娘,她恨的只是大娘,还是大娘背后的广泛沉默?

      大娘是不想帮,还是不能帮?

      不能,仅仅是为了维系婚姻、被大爷精神控制?

      想到这一层,Sir也困惑了。

      于是又找了一些大爷的细节:

      傅卫军给沈墨写的信,大爷为什么能看见?

      傅卫军出狱前死在监狱,怎么也没人去查,骨灰直接就到大爷手里?

      再结合大爷对马德胜说“我认识你领导”,对夜总会老板说“会带局长来”,对沈墨暗示:你早晚死我手里。

      大爷施暴的土壤,显然不是只有父权。

      就像《朗读者》说的:

      文学的核心在于保密的观念,人物性格整个建立在人们之间未能公开的某些信息上,其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或卑鄙,或高尚,以致人们决心守口如瓶。

      看一部作品,不要只看它拍了什么,还要看它没拍什么。

      有些画蛇添足,是尺度的必需;

      有些欲说还休,是导演给观众留的暗号。

      Sir就点到这了。

      03

      人性的视角

      Sir当然不认为自己的解读有多高明。

      但当一部剧中不起眼的闲笔,不起眼的人物,都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困惑和反复琢磨。

      这已经说明它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好剧。

      Sir今天说这么多,就是担心:

      当惊鸿一瞥的《漫长的季节》让我们看见了国产剧久违的,对观众和手艺的尊重,并赢得了所有人的驻足。

      却又迅速被推上越发激进的风口浪尖。

      好内容还能留下多少呢?

      如果说,以往把人区分成“好”和“渣”,是一种无视人性复杂的粗暴。

      那么今天,对创作者自身根本无法选择的性别施以极端指控,则是一种直接删除了“人”的霸道。

      这样下去作品会变成怎么样?

      正常逻辑,要改变现状应该去支持女性作者、女性向的作品,甚至致力于一个更包容的市场与大众审美。

      可我们却屡次发现。

      那些真正关注女性的作品,如《妈妈!》《脐带》《爱很美味》大多票房惨淡。

      火起来的却是另一种“流量公式”。

      ——全程爽剧,全员恶人,以及批量生产的男/女复仇。

      就像有些观点认为,《漫长》的沈墨是一个工具人:“不就是九十年代东北版《白夜行》吗?还以为会黑化,要么像雪穗,要么文东恩那样狠毒,结果居然是个跳河的恋爱脑?!”

      看看这些形容词:

      恋爱脑、黑化、白夜行……

      任何一个描述本质都是固化和刻板的标签,背后是粗暴的短视频式审美。

      当你这样去看待沈墨,当然也就提取不出:

      跟沈墨更贴合的人,不是《白夜行》或《黑暗荣耀》女主,而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小四。

      沈墨对港商、殷红、大爷大娘的复仇,本质就像小四一样,用两败俱伤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世故、无情、虚伪的成年世界的最后一击。

      王阳是什么?

      不仅是沈墨爱的人,更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念想,唯一的美好。

      最后王阳决定牺牲自己,来保全沈墨。但他无法跟沈墨逃跑,绝非出于自私或世故。

      那么,沈墨又有什么理由,要亲手毁掉这份超乎她想象的美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于文艺作品的期待只剩下了“爽”。

      爽是为了解气。

      爽,也是因为安全。

      它有仇必报,有怨必申,以酣畅淋漓的情绪绕开那些真正横亘在现实中的结构性不平等,隐秘性暴力。

      辛爽确实是叛逆的。

      他明明可以再拍一次《隐秘的角落》,满足大家对重口罪案的饥渴,对迷雾剧场的意难平,那一定比现在更出圈。

      但他没有。

      《漫长的季节》色调很明亮,底色却是悲凉。

      它没有在批判什么,也没有在歌颂什么,仅仅完成了一首普通人在时代的泥石流中,挣扎生存的挽歌。

      它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个时代,人的命运无比局促。

      但只有要有一丝向上生长的可能,所有人都会迫切地从缝隙钻出来,想活明白一点,看看更大的世界。

      是的,Sir提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一部华语影史的经典作。

      也是一种正在消逝,不断消解的电影审美。

      放在今天看,故事简直“辱女”:

      一个女生背叛了男生,男生反杀。

      但这种短视频都不想讲的剧情,杨德昌会拍成四小时的电影来表达吗?

      当拘泥于性别视角。

      是不是就想不起女生说过的话:

      “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

      其实,不是一个暴戾的少年,把背叛自己的少女杀了。

      而是一个年轻纯真,对世界充满希冀的灵魂,选择与这个不允许他活出自我的时代和世界,玉石俱焚。

      那么,回望我们自己呢?

      杨德昌在《一一》的经典台词,曾让我们无比兴奋,反复背诵。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

      如今。

      当《漫长的季节》和更多的作品,就像《一一》喜欢拍后脑勺的小男孩,总是在用不完美的方式,想让同样不完美的我们,看见世界的背面,人性的背面。

      而我们,在追求平等和正确的浪潮中,困于自己建造的价值茧房,反倒成了一个让小男孩听话的无聊大人。

      但Sir还是会选择相信。

      那一声让我们学会欣赏暧昧与复杂,从正确和刻板中抽离出来,能给人精神共鸣的响指。

      才是留在时间里的永恒。

      也才是排除了男性/女性视角的。

      人类视角里的终极救赎。

      编辑助理:老板娘没有假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9.4分国产年度神剧, 一夜口碑暴跌差评不断, 全因“爹味”?》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