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万玛才旦,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于5月8日凌晨在西藏逝世。

万玛才旦身兼多个身份,同时是编剧、小说家、监制。
但最不能忽略的一个身份是:
他是故土的记录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早期的“藏地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
讲述这藏地文化与当下社会中的“张望”、“追寻”、“坚持”。

△ 《静静的嘛呢石》获得釜山国际电影新浪潮奖提名,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或者,谈论宗教与人的自我意志关系,现代与传统冲突的:

今年,三月底才刚杀青的《陌生人》。
黄轩、旺卓措领衔主演,看样子,是已经想要将藏地电影推向更远、更广的电影市场里了。
可惜,电影还没上映,万玛才旦就在他创作的黄金期猝然离世。

今天这一篇。
怀念万玛才旦,走进万玛才旦。
人生无常,作品却会永恒。
01
藏语,开口在银幕上说话了
万玛才旦长片处女作,2005年的《静静的嘛呢石》。
在准备登上大银幕前,就有报道称:
填补民族电影空白的作品。

在这之前,西藏题材的影视剧也有。
电视剧《格萨尔王》,田壮壮的《盗马贼》,冯小宁的《红河谷》。



但,都是从“外部”的视角。
几乎看不到藏族人自己开口,讲述那些摒除了传奇化、民俗展示效果的当代故事。
这便是《静静的嘛呢石》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冲击。
而电影中,也是一个关于冲击的故事。
一个镜头足以概括出剧情的矛盾冲突:
穿着僧服的小喇嘛,手里拿着VCD,头上戴着孙悟空的塑料面具。
传统与现代,外面的世界与内心的信仰,将会如何影响这个稚嫩的孩子?

△ 中国台湾摄影师李屏宾在看过这部剧本后,说,如果档期允许的话,将会不计报酬担任摄影一职
小喇嘛迷上了看电视,电视上播着《西游记》,里面有一个“汉人喇嘛”和一个很厉害的猴子。
万玛才旦毫不掩饰地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写在这个小喇嘛的脸上。
这种纠结、冲突,这是万玛才旦想要的真实。
采访里,万玛才旦说到:“我的故乡总给世人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或蛮荒之地的感觉。我不喜欢这样的‘真实’,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讲述发生在故乡的真实故事。”
可以说,万玛才旦的电影里总在讲述着现实、命运、宗教之间的冲击。
但,他却又巧妙地将这些庞大的命题嫁接在一个人身上,或是,一条狗的命里。
《寻找智美更登》,一部行走在现实与传说之间的公路片。
《智美更登》是传统的藏族,取自与佛经故事,讲述的是智美更登王子无私奉献,最后甚至献出双眼的故事。
这天,村里来了个摄制组,想拍摄一部关于《智美更登》的电影,他们需要找一个最会唱戏,也是漂亮的女孩当女主角。
当他们找到了符合这个条件的女孩后,她始终蒙着自己的脸,并有一个要求:
要带她去找她的前男友。

女孩长什么样?
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将她脸上的围巾摘下来。
一路上,智美更登的故事没说多少,一行人倒是大聊起各自的爱情故事。
回忆里的恋人与蒙着脸的女孩,两种意象相互交织之下,让这趟遥远的“寻找智美更登”并不只是找人那么简单。
它像是在寻找着一种永恒的、不会褪色的美,这种美可以具象为,对信仰的虔诚,对爱情的执着,对新旧思潮下的西藏,人们更为真实的现实需求......
如果说,以上两部是藏区人民对外界马不停蹄地“追求”与“憧憬”。
那《老狗》,更像是传统的坚守与决绝。
牧民家,儿子卖掉父亲养了许多年的一条老藏獒,现在城里人都流行养藏獒,炒得价钱很高。
父亲得知老狗被卖后,不辞辛苦,终于将这条老狗找回。
再一次与老狗牧羊时,几次三番被人询问藏獒价格,甚至连偷带抢也要把老狗偷走后。
父亲带着这条老狗,走到了山坡上的矮墙后头,亲手完结了这条老狗的性命。

故事比之前的要更残酷,也更冷血。
但,老牧人一次次地追问,藏獒是牧人之宝,城里人养狗干什么呢?

在电影里,城镇化、商品化无孔不入地走进西藏地区。
电视里见缝插针地出现“电视购物”,镜头里从牧人骑马赶羊,到小轿车、皮卡、大货车的慢慢进入。
一种混乱的、无序的社会现状,冲击着西藏人民的生活。


藏獒象征着什么呢?
还留存在这片高原上的一种传统的坚持,不愿妥协的精神。
然而在强大的物质世界和现代化之下。
人的生活,就像是那条拴不住的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电影失去一位真正的君子, 而没人能接受他的离开》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