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在无声中听到一道惊雷,这可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想要让自己保持冷静,不受任何影响,却又能让自己保持强大,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一些戏剧性的矛盾,让他们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爸妈不在家》却能够平衡的很好。影片并没有给人任何压力,但却完美地描绘出了一场内心的崩塌。首先,这位导演用平静而谨慎的镜头展示了该国的经济衰退;接着,又从两个角色的谈话、生存状况等方面,描写了一个在平静之下,即将崩溃的社会。

父母之所以没有回来,那是因为父母都很忙。父亲卖的钢化玻璃,很容易就被顾客打破,母亲在一个大量下岗的企业里,每天为自己的工作发愁。在这个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普遍的职业,靠着出售假冒伪劣的钢化玻璃和印刷纸来维持生计,无论是推销还是管理,都代表了这个时代都市中一种固定且为大众所接受的生存手段。但是,这就好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是如此的脆弱。

在影片中,这个小孩就是一个惹事生非的家伙,被家人当作焦点,却又被忽视。他故意惹事,就是想要引起家长们的关注,但这只会适得其反。影片中所有的突发事件和情感反转,都取决于这个小孩的行动和内在的变化。

父亲的所有心理负担,都来自于香烟,好不容易戒烟的他,又开始偷偷地发作,但又不能在家里抽烟,只好在走廊上抽着烟。家人,成了他无法企及的领域,他既是这个领域的一部分,也被这个领域排除在外。妈妈是一位表面上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消极人物,她的外表是一位外表开朗、刚烈的女性,其实她有着一颗柔弱的心,一场精神上的鸡汤,就能让她上钩。父母缺少最起码的沟通。

菲佣是把数颗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条线。她是一个局外人,是这个家族中的一个“入侵者”,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人。爸爸妈妈每天讲中文,阿姨每天讲加洛语,他们的交流只能每天讲英文,这样的转变让我们有了一个很棒的“陌生”的角度来看这一家人。在家里不必变换语言,但没有交流的机制。菲佣和她的儿子,从仇人变成了家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次意外,让儿子感觉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那就是母亲的爱。菲佣也有了施舍的目标,

在这部影片中,吃饭是非常有趣的一幕。一开始,妈妈把家乐从学校接回来,丢给他一份便当,还有一份带鸡腿的是给爸爸的。只有在菲佣进来后,他们才能吃上一顿像样的晚饭。一家人围着桌子边吃边聊。但第二个作用,却一直没有发挥出来。家乐的校园被导演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暴力的地方,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被老师骂了一顿,到后来被老师在校长面前用鞭子抽打就能看出来。教育的作用被剥夺。

刚开始的时候,家乐还抱着一只电动的小动物。这个在1990年代很受欢迎的装置,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将它们的特性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存下来。但最后还是被爸爸打成了碎片。这就是家乐心中“爱”的符号,却被无情地斩断。不过,过生日时,这只电子宠物却换成了活生生的小鸡崽,因为这些小鸡崽都是活生生的,要好好照料,要多花点心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只小鸡都会被杀死,成为祭品,成为他们的口粮。家乐对此漠不关心,只和他的双亲讨论是否有可能把最后一只鸡留下来。

电影的结局很温馨,有夫妇的和好,家乐的长大,菲佣的归来,有一种安定的感觉。这一点缓和了电影一贯表现出的那种忧郁,焦虑,泥潭和绝望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