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香港电影金像奖。
华语电影三大奖之一,可堪权威之选。
迄今已跨越四十年历史,总共颁出了四十二座影帝奖杯,共计有二十四个演员得证影帝之位。
但若深入探寻。
会发现在专业的表象底下,不但有人轻松豪夺大奖,也有人苦苦陪跑不得。
或可谓之,一面慷慨,一面吝啬。
颇堪玩味。

在进入正题之前。
可先研究一下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票选机制。
撇开历史沿革和发展壮大的琐碎不谈,我们直接进入评选环节。
金像奖评选分为两轮。
第一轮由「香港电影金像奖选民」及「第一轮专业评审团」投票,由电影行业从业者,乃及影评人和媒体人士组成,选民和评审的区别,只在于是否有金像奖组委会的邀约。
他们将决定谁人有资格入围。
第二轮则由「第二轮专业评审团」及金像奖十三个属会会员,联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选出得奖者,身份与前述情况相同,五十人评审团投票占比55%、会员投票占比25%,其他人员投票占比20%。
而每一届的影帝,基本就按照这样一个流程出炉。
而所谓电影行业工作者,就包括导演、编剧、艺人、摄影、特技、美术、剪辑、后期和作词、作曲家这么是个协会成员,再加上部分影评人和传媒记者,当真是非常复杂的组成。
所以人缘因素,不可忽视。
回到慷慨与吝啬的问题。
每个赛果都是在同一规则下的产物,所以也并不是要去挑战权威。
但毕竟奖只有一个,而奖项则受诸多因素影响,故而仅探讨那些历史上的那些或拿奖到手软,也或令人扼腕的「金像遗珠」甚或无冕之王的问题。

先谈“慷慨”。
拿金像奖影帝奖杯最多的演员,依次为梁朝伟、梁家辉、周润发、刘德华、刘青云、洪金宝、郑则仕和张家辉,分别是五座、四座、三座和两座不等。
换句话说,他们八个人,就拿走了二十四座奖杯,再加上一个有言论问题的演员,就达二十七座之多,人均三个。
其中周润发在四年里三次拿奖、梁朝伟在十年里五封影帝、刘德华和张家辉都在五年里两夺影帝,洪金宝七年内两次封帝、郑则仕的两个影帝奖间隔十年、梁家辉的四个影帝奖横跨三十年,而刘青云则在十数年时间里三次拿到这个奖。
这当然非常风光,且令人艳羡。
而无论是《英雄本色》、《何必有我》、《春光乍泄》,还是《暗战》、《花样年华》、《无间道》、《龙城岁月》、《2046》和《寒战》,都极负盛名。
但恰如前述,奖只有一个,金像奖又有没有“慷他人之慨”的嫌疑?
其他人莫非就合该铩羽?

这就要说到金像奖的另一面了。
也即“吝啬”。
当然也仍要强调一个观点,并不质疑赛果,甚至更多时候是难以两全的抉择问题。
比如《跛豪》的吕良伟、《喋血街头》的张学友、《棋王》的梁家辉、《春光乍泄》的张国荣、《暗花》的梁朝伟、《无间道2》、《浊水漂流》的吴镇宇、《功夫》的周星驰、《三岔口》和《父子》、《无双》的郭富城、《神探》和《夺命金》的刘青云、《文雀》的任达华。
这是提名而不得的情况。
有时候是难以两全,有时候是遇上对手太强,也有的时候,或就与评选机制有关。
而上述电影中,《棋王》的梁家辉输给了自己的《92黑玫瑰对黑玫瑰》,《春光乍泄》的张国荣输给了同电影的梁朝伟,《功夫》的周星驰撞正《2046》的梁朝伟,可算一时瑜亮。
其他的赛果,或就皆可斟酌。

最典型的问题,是《父子》的郭富城与《我要成名》的刘青云那场对决。
香港电影其实一向都鼓励技法派演员,也就是更侧重于表演的自然度和拟真程度,而并不苛求深度与层次,这个倾向应该说非常明显。
但《父子》这部电影,无论是自然度还是人物的拟真,郭富城都可以拿到满分,比诸他拿奖的《踏血寻梅》绝不输蚀,甚至可称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为什么会输给品质和表演皆平平的《我要成名》的刘青云?
其他年份当然也有类似难解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入围提名。
比如《都市情缘》、《真心英雄》的黎明、《赤脚小子》、《浪漫风暴》、《浮城大亨》和《寒战》的郭富城,相对很多提名情况,这几部电影是绝对的“遗珠”。
甚至可以认为,金像奖并不喜欢这两位天王。
因为其他人轻轻松松就可以拿到的提名,但对他们而言,竭尽全力也未必能得到机会,而失去提名沦为“遗珠”,同样意味着机会被剥夺。
这或就将金像奖的“慷慨与吝啬”体现得更加分明。
更多例子不赘述。

影帝奖是演员的心之所向。
也是一个战场。
但恰如谭家明所说,奖项的事情,向来难料。
所以也不好太过在意。
无非一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仅此而已。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港影: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慷慨与吝啬》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