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布莱克》讲述的是底层英国人民的生活,主角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木匠,由于心脏疾病第一次领取救济金,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尽管他的医生告诉他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无法工作,可是他却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打工。

在多次前往就业机构求职的过程中,他遇见了一位名叫凯蒂的单身母亲,她需要照顾两个孩子。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送入一家孤儿院,她不得不居住在离家450公里以外的地方。英国现行的管理体系中繁复的手续让布莱克与凯蒂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互相帮忙,希望能携手度过眼前的困境。

电影一开始,布莱克就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中,他需要“先收到一个电话,再收到一封电子邮件,然后再去投诉”,可是却没有任何希望,因为没有人会来找他。再然后,他因为病不能工作想要去领取救济金,但是想要得到救济金就必须要再找一份工作以证实自己没有找到工作,这件事情就变成了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斗争后,布莱克看起来终于有了转机,但最后还是以一种无法抗拒的方式,悲剧地死亡。

没有任何剪辑、没有任何镜头、也没有任何情节,影片就如同一部记录片既客观又现实。不依赖于背景音乐的渲染,也不重视对角色心理的描述,完全是对剧情的一种客观描述,透过荧幕,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社保体系中的阴暗面,也可以看到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想法。

电影里打着“亲情”的旗号,本身就是违反法律的,何况本片只是通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个故事来传达“友情”。两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为了反抗这个残酷的制度,选择了自杀。甚至连他的丧事都是一些素不相识的路人到场,既不会引起什么轰动,也不会引起什么反响,更不会引起什么社会的涟漪。

肯·洛奇在刻画“布莱克”这个角色的时候没有采用闪回的手法,而是采用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体会到了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衰败,布莱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尊重的无奈,并与电影中的男主角建立起了感情上的联系。

肯·洛奇的作品也是如此,他的作品也是如此。电影《我是布莱克》的大部分都是中近距离的拍摄,虽然采用了宽角的方式来传达更多的讯息,但是肯·洛奇的摄像机却一直与电影中的人物保持着合适的距离,尤其是中间的那个镜头,他就像是一个见证人将角色的情绪、角色之间的矛盾和故事的发展都一一观察并记录下来。

另外电影《我是布莱克》中大多数场面都是静止的。肯·洛奇并没有采用不断变换画面、变换节拍等手法,而是采用一成不变的长镜头,安静地讲述当下的事情,让荧屏上的观众感受到他对于英国社会下层民众的人性关注。

就像电影里布莱克在救援中心用计算机填写救援申请表一样,主角的茫然被无限地放大,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他就是主角一样。像《我是布莱克》这样的写实片,都是将焦点放在了这个时代的变迁上。但是他们只是用来记载,而不是用来判断的。站在现在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得出的结果必然是以现在的认识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