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知道什么原因,入了这部电影,然后看被打得七荤八素的女主人公王琴,越看越眼熟,这可是小时候看的一个选秀的小明星——刘欣,我小的时候想要改名的一个模板,非常朗朗上口,且有具体指代。然后就突然想起,这部电影不会就是刘欣获得一个奖项的一个电影么,然后一查,果然,当年的刘欣已经改名叫做刘雅瑟了。

故事讲的是两个警察和一个惯犯之间的故事,刘雅瑟饰演的王琴一直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本来她的一生就应该这样堕落下去,直到她犯了更大的一个错误,她开车狂飙,撞上了警察展哥的身怀六甲的妻子,故事由此展开。

这部电影整体观感一般,一看就是拿去送电影节之类的片子,不得不说,视听方面非常下功夫。而这种肮脏并不是杂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采用了黑白化的处理,这样的处理让整个片子的质感顿时就上去了,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感觉便浓墨重彩起来。

除了视听方面的考究,最值得一提演员的演技,饰演暴躁警察展哥的演员是林家栋,TVB老演员,饰演空降上司的演员是李淳,这里不得不提一嘴,李淳是大名鼎鼎的导演李安的儿子,在星光熠熠的星二代中,可以说是演技还是挺扎实的。然后就是饰演生命力极为强悍的底层女人的演员刘雅瑟。三人的演技都很好,尤其是林家栋的演出,自带厚度,一开场有一种强有力的故事感,由于怀孕的妻子在他面前被撞重伤入院,他一开始就被一种爆体而出的暴躁感所包围,是三人中最富有戏剧张力的演绎。而刘雅瑟饰演的王琴也表现得十分抢眼,当然这个角色的表现方式是有争议的。

回过头说,王琴这个角色,是实在话,这个角色太惨了,就一路被人狂打,她一开始被打是被警察展哥追着打,后面被打是因为她想赎罪,于是将自己混迹底层所得的情报,全部交给警察展哥,展哥内心对王琴恨得牙痒痒,根本就没有保护这个线人身份的自觉,甚至他是故意将王琴的身份暴露在众人面前,于是王琴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背叛者,简直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总体来说,演员阵容是不拉垮,甚至说,演员给这个故事加分了,让观众并不出戏。

但是这个片子的缺陷也十分明显,故事说得非常热闹,但是人物的动机却过于单薄,让这个故事的内核流于表面,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凶手的刻画。凶手是一个滞留在香港的日本人,笃信“残缺的圣母”,对母亲有一种病态的执着,这可以从他随身携带的关于母亲的照片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杀害方式非常残忍,先侵害,然后砍掉左手,然后再慢慢折磨,女性一般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折磨而死。这一些信息基本上就是关于凶手的全部信息了,另外一些信息就是凶手从外貌上透露出的信息,凶手好像是兔唇,因为片子基本的色调都是黑白色,所以其实是过滤掉一些信息的,然后我上网查了一下,确认不是我的误看,凶手确实是兔唇。

其中吊诡的的地方就在于,前面就说过了生存几乎成了她的本能,她到底是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突然良心发现,要去赎罪,这个转变太过于突兀,让我有点难以接受。要不是演员本身的故事感和信念感够强,我都有可能弃片了。总的来说,《智齿》的形式感是大于它的内核的,人物的动机并没有说清楚,以至于剧情的合理性大打折扣,失去了叙事上的深度。

总而言之,我自己是觉得小说中的凶手的形象更加朴实无华,是更加符合一个拾荒者的形象,不需要加所谓的外在的元素,已经是十分可怕的怪物了。电影中凶手的形象明显是有点画蛇添足,而且前后逻辑不通的,如果他将残缺的女性视作圣母,他又为何会去奸污女性呢?

电影的改编在于将王琴这个人物正面化了,加了所谓的因果关系,难怪我说王琴这个人物的改变会如此突兀。电影中并没有交代王琴是在什么情况下,开车撞上了展哥的妻子。其实我觉得将王琴撞人的前因后果交代一下,会比较好,这一点其实挺模糊的。而撞上了展哥的妻子之后,王琴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的。这就意味着展哥对于王琴的惩罚行为和原著相比,更缺少了相当的正当性。

回过头来说王琴,电影的改编,将这种因果关系倒置,直接导致了人物的动机的不流畅,王琴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少了身为底层人物的那种狡猾,而纯纯成为警察执法的受害者。所以整体评价,视觉上不错,但是文本可以更加琢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