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进电影院看电影,听了一个喜欢的up主的讲解,觉得一定要去看一下。之前无比热闹的电影行业,新片上映,竟然如此寂寥,也不由得唏嘘。而这部电影可能更是小众,没有什么特效加持,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流量,可能它的定位是受众更为狭窄的文艺片,所以电影院空空如也,也是自然。

故事的两个主人公其实都是比较非典型性的母女,妈妈是一个非常擅长沟通的人,女儿则沉默寡言,甚至有一点强迫症倾向。两人相依为命,并没有更多的社会关系,两人的相处也和我想象中有所差别。这可能来自我的刻板印象,一段能写入电影的关系,大概率是那种有着剧烈矛盾的关系。所以这对母女的关系是和这种印象相去甚远。她们之间没有这种矛盾,更多的是自洽地,舒服地生活在一起,母亲偶尔闹一点小情绪,比如大半夜躺在地上,把药瓶摆在一旁,引得女儿“花容失色”

这对母亲的生活也没有任何的物质上的匮乏,也许是有意为之,导演将这一层最容易发生矛盾的地方去除了,让这个故事聚焦在母女两的关系上,前期是女儿照顾母亲,后期是母亲照顾女儿。这样做有好处,故事更加聚焦,更加关照内心世界。但也有坏处,它剥离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但我也没有批判这种做法,只是一家之言,我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我很难共情,很有疏离感,她们的困境和普通人的困境还是有不一样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妥协后的结果。

文琪的突然出现和消失,这个人物挺多余的,不过幸好戏份不多。也许是为了符合现代社会的传承,故事安排了一个叛逆的少女出现在她们的世界中。剧情中也没有相应的桥段去介绍少女的前因后果,一句“我没有原生家庭的不幸”便将冯济真打发了。

后续少女便消失在人海中,但是却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又再次出现,带着一个孩子,来也没有来由,去也没有归处,连带着bgm也完全和影片是另一种气质。我不太喜欢这种割裂的感觉,要么不说,要么说透,这个桥段属实鸡肋。其实说起来,也是有点唏嘘。我记得上一部我看的有关妈妈的电影是《你好,李焕英》,这一部电影当时有多风光无两,我也就不帮大家回忆,反正用一句话说,便是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妈妈》的票房成绩则暗淡了许多,截止到目前位置,上了一个热搜票房5000万。

《妈妈》定位的是小众文艺片,虽然故事的表现形式是母女关系的转换,但是里面还切入了一个比较深的主题——就是治愈,她们母女之间的不可逾越,不可提起的伤痕,在多年之后终于酝酿出苦果,母亲如何学会去原谅女儿,女儿如何学会去原谅自我,不再惩罚自我。女儿举报父亲,父亲进不了家门,便投湖自尽,这便是女儿内心最大的隐痛,这种痛为何痛苦,就是因为它的“隐”,女儿为了惩罚自己,一辈子致力于义工事业,也并不进入婚姻,不与别人进行更深层次的链接。

而母亲则以任性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或者这么说,母亲也许内心是有过对女儿的恨意,虽然这种恨意是抵不过,她爱女儿的这种爱意,但是也是存在的,也许在女儿在痛诉内心的愧疚时,这种恨意可能有消减。

如果女儿并没有得病,其实她们的生活也许还能继续往前推进,但是这种痛始终存在,但是也因为这场病,女儿可以将自己封闭多年的内心世界毫无障碍地暴露在母亲面前,所以母女之间那堵墙便开始崩塌,母女的两个形象开始溶解,她们都得到了自洽。

但是这种片子却不一定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想, 在年老时, 再一次成为《妈妈》》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