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并不仅限于杀死叛逆的臣子来替岳飞报仇,还希望能够用诗歌来表达岳飞的心胸和人生理想,以此来颂扬烈士的忠诚。这样的故事设计思想是值得欣赏的。然而,“悬疑”与“喜剧”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大了,让人觉得怪怪的。

在很多人看来,《满江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岳飞悲惨的一生,但这部电影,被冠以“悬疑”二字,让所有人都觉得莫名其妙,似乎把一个宏大的故事,硬生生地推到了一个细腻而又复杂的故事上。《满江红》上映时,另一幅以红色为底色的招贴,一群人聚集在中央,颇有九十年代香港新年贺岁电影的架势,招贴画上那句“悬疑管够”只是个点缀,而那句“笑到最后”却显得格外醒目。或许,制片公司认为,一部严肃、惊悚的惊悚片,很难适应新的题材,所以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将沈腾、岳云鹏这两位喜剧片搬上了荧幕,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有一种不好的感觉,毕竟《三枪拍案惊奇》这部电影,是一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电影,给人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

事实上,惊悚与喜剧片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电影。不过,“悬疑”与“喜剧”的氛围终究差距过大,如果编剧的技巧不足,就会因为各种类型的搭配而让电影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悬疑”追求的是严谨和刺激,而“喜剧”追求的是严肃,通过夸张、误解和幽默,用漫画的方式来缓解紧张的气氛。除非,这部电影的喜剧性带有苦涩,讽刺性,甚至是悲剧性,或是在剧情中带有一种游戏性质。《满江红》里的一些英雄人物,虽然出生低贱,但他们都能以一己之力,舍己为人,这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感情氛围应当是一种悲壮英雄式的,用“喜剧”的方式来表达并不恰当。好在这部电影以搞笑为主,岳云鹏扮演的是武义淳,沈腾扮演的是张大来,其他的角色大多都很严肃,所以剧情并没有因为搞笑的角色而改变。

《满江红》虽然以惩罚叛逆为中心,但其主要目的,还是要秦桧当着所有人的面,朗读岳飞的《满江红》。这个故事很简单,但要让“草民”们放下斩妖除魔的快感,让他们背负忠良之名,让他们背负千古骂名,倒也不是不可能,但必须要有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以及这个角色成长的历程。最起码,在电影里,瑶琴和张达一有机会,就想要杀死秦桧,这让很多人都以为,杀死秦桧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而且,由于角色太过突然,也太过另类,所以在剧情上也留下了不少的破绽。比如,在监狱中,孙均与秦桧对峙的时候,两人都能稳住阵脚,而孙均却与孙均上演了一场“双人戏”。当孙均孤身一人来到秦桧假扮的那个人面前时,真正的孙均正藏在屋内,出乎意料地没有发出求援声,也没有动用侍卫来阻止他的举动。

为了让秦桧说出岳飞的最后一句话,电影并没有直接进入剧情的结尾,反而做了一个很聪明的转折,首先把主线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除去秦桧的心腹,二是除去他的心腹,三是辅佐孙均,让他当上丞相府的大管家。主线任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利用各种手段,让孙均因屡次失误而对秦桧言而无信,从而感同身受。第二个步骤是为了清除孙均晋升的阻碍,特别是在张达自愿自杀的情况下,孙均获得了秦桧的信赖,顺利登上了高位。

很显然,《满江红》并没有一开始就用一种矛盾的手法来解决问题,反而是用了一种曲折的手法,让角色在“曲径通幽”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等于是将角色的动机进行了一层一层的包装,然后再一层一层的揭开,在剧情的反复反转中,编织出了一种紧密的张力和压力,并在剧情的高潮中,让观众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这样的写作风格,让原本应该是剧本的剧情,变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曲折之路,却又给人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完全符合“悬疑”二字的定义。不过,这部电影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危险,那就是要让角色一一去做这些事情,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力不从心的地方,甚至会暴露出一些漏洞,从而影响到故事的完整性。到了这个时候,电影就会用“喜剧”这个词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笑声和笑声中,而不是故事本身。电影中的主镜头全部设在大院内,而外景则是在大院之外的一块平地上,拍摄的时长基本是一个小时,加之强烈的戏剧性,更能体现出“三一律”的特点。由于时空的局限,再加上电影中的角色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很多角色的故事,都是靠着他们自己的话来讲述的,所以,他们的故事并没有那么有说服力。象是瑶琴等三人的身世、瑶琴和张达之间的感情、张达为什么由流氓流氓变成坚强、还有刘喜的身世等等,都写得相当模糊。

“三一律”也对画面的集中度有较高的要求,从而使画面的表现更加丰富。比如,电影中的角色总是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从一间屋子跑到另外一间屋子,电影中就会出现与角色移动相对应的镜头。这部电影对画面的创造性运用,集中体现在对角色走路的姿态的把握上。我们可以看出,有两种拍摄模式,一种是从高处俯视拍摄的动态长镜头,它既可以保证画面的平顺、客观,又可以突出角色的弱小与无力;二是用较小的角度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稳定的,只有在角色情感最激动的时候,画面才会微微颤抖。为了表现出跟踪的多样化,我们还看到了以下几种方式:背部角度跟踪、侧面跟踪、前方全景跟踪、前方中近景跟踪、前方仰角度跟踪,以及其他一些方式。这表明,这部电影有意打破“三一律”的局限,让人们见识到不同形态、更加动态的摄影机动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电影中,角色的每次行动,不仅会引起空间上的改变,还会引起剧情的一个小高潮,以及角色的一次命运的改变,还会自然而然地将各种各样的角色都吸引出来,给人一种以空间的变幻来串联起人物的宗谱的感觉。

《满江红》故事的发展,如果细看的话,会发现很多让人费解的地方,但是,也会让人感到惊奇。电影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它在一条主线上开拓出了几条支线,为一个单一的戏剧冲突设置了重重谜团,并在高潮迭出、峰回路转的剧情流中,契合了观众起伏的情感取向。另外,这部电影既遵循了舞台上的“三一律”原则,也在镜头表达上展现了简单和复杂的交替,在灯光和颜色上,展现了由阴沉到明媚的转变,通过对场景的刻画,以及场景的变换,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反差,这些都是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的显著特征,也是它独一无二的成功之处。因为岳飞的故事太多了,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应该是在赞美岳飞的同时,也在赞美岳飞的英雄气概,然而,这部电影并没有让那些无名英雄们满意,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写出一首能够体现出岳飞的英雄气概和人生理想的诗歌,来纪念那些英勇无畏的烈士。这样的剧情设计观念值得称道,使得这部电影为中国武士的意蕴,做出了一个正面的扩展与升华。电影在“名节”和“生死”上的思索,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随着数千名御林军齐声朗读《满江红》,整部电影的剧情与情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观众们有一种“高峰体验”的感觉,一是被电影中的英雄气概所感染,二是被岳飞的一颗赤子之心所感染,三是被《岳飞》的歌词所感染,将一种英雄气概融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让他们有一种忠心耿耿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