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六十年过去了,西德尼·鲁美特导演的那部黑白影片依旧是影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十二位法官在狭小的房间中商议着一起凶杀案的真相,从“有罪”到“疑罪”,这是一种极为简洁的情节,但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依旧被后辈影人们反复拍摄。本部影片的导演很年轻,他凭借着几部作品,一炮而红,凭借着本部影片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还获得了大奖。

与原著比较,本部影片最大的变化在于“陪审团”上的变化:在《12怒汉》里,由12名“愤怒”男子所构成的法官团队,就像美国的司法制度一样,审讯犯人;但是,在中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却并没有设立任何的陪审机构,因此本部影片里面的12个“怒汉”大部分都是法学同学的父母,他们要帮助自己的子女去做一些西式法学方面的功课,就必须要一丝不苟的做好这次的辩论。

因此,本质上来说,本部影片的主线还是一个法制的游戏,只是被导演弄得庄严而又庄重。它的剧情发展与一些重要的细节,都是按照《12怒汉》的风格来的,这既保证了这部影片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它的社会学意义,无论是本部影片还是《12怒汉》,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去仔细钻研,则会出现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每个人的争论,反映出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与群体的大致社会地位,可以说,它是很多翻拍版的核心。

《12怒汉》的原型是一个少年杀害父亲的故事,这反应出富人与平民之间的差异。则是整个影片里最大的矛盾,这取决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到了2007年,在Nikita Mikhalkov改编的《12怒汉》中,案子转变为车臣少年杀害俄罗斯官员的继父(美式的审讯体系已经被引进到现代俄罗斯司法体系中,因此俄版“12怒汉”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审讯)。

这部影片还增加了许多的外国场景,显得更加具有历史色彩,故事情节也更加贴近现代俄罗斯的社会和背景;在本部影片里,一个富二代杀害了自己贫困的老爸,这无疑是符合中国现实生活的,除此之外,还有12个“陪审团”,他们有地产商人,有出租车司机,有北京土著,有河南保安,有保险销售员,这些人组成了中国城市的一副画卷。

在这个故事里,富人和平民,本地的房东和农民工,长辈和晚辈,这三个不同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的经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代,这些人物,都是和《12怒汉》里的人物,徐昂也是不失机会的展现出了他的幽默天赋,让整个影院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原著《12怒汉》刚出来的时候,美国的黑人民权、妇女解放等话题刚刚兴起,因此在鲁美特的引导下,所有的陪审员都是白种人,黑人与妇女被完全排斥。

他们谈论的“罪犯”是一个年轻人,两个最终被证实不可信的证人是一个八旬老头与一个女人,这样的人物设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因为种族与性别等而产生的歧视性,本部影片在修改的时候,也基本上遵循了原著的思路:所有的“陪审团”都是男的,凶器,两名证人作证,再加上“陪审团”的辩论,物证人证的翻转,甚至对案件的辩驳与复原,人物的情感波动,都与原著一模一样。

可以肯定的是,将本部影片这种源自于西方司法体系的故事在中国本土化,对于中国影视的跨语言翻译来说,的确是一个极佳的范例。由于这些优秀的戏剧演员都是在演出之前进行了长期的彩排,所以在正式开拍的时候,他们没有带任何的剧本,这与国内的影片风格迥异。毋庸置疑,面对“妇联”等好莱坞大片的压力,本部影片很难再拿到耀眼的成绩,不过,这种类型的影片,肯定能在今年的市场上留下一些痕迹。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十二公民》是一部犯罪电影, 无论是非, 只为尊敬》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