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100年前的导演拍出“摘头”特效:就问你服不服

时间:2022-12-06 03:01:02阅读:9
不知道大家最喜欢的经典电影是哪一部呢?如果是遇到特别喜欢的电影,真的是看无数遍也不会觉得腻。这不,前两天我第925次重温了《阿甘正传》。看完之后,习惯性地翻了翻网友们对电影的讨论。结果在看的评论的时候

      不知道大家最喜欢的经典电影是哪一部呢?

      如果是遇到特别喜欢的电影,真的是看无数遍也不会觉得腻。

      这不,前两天我第925次重温了《阿甘正传》。

      看完之后,习惯性地翻了翻网友们对电影的讨论。

      结果在看的评论的时候,突然刷到了一张动图。

      等下!原来在拍开头那场经典的羽毛戏的时候,汤姆布鲁斯的旁边一直蹲了个小绿人吗?

      抱着求真务实的心态,立马就搜了一下,结果发现自己完全被这个网友耍了。

      虽然用小绿人,确实可以做到截图里的效果。但是,在电影的开头,羽毛可是从天上飞下来的。

      其实,整片羽毛从头到尾都是假的,都是用动画制做的。是用真羽毛模拟路径,然后利用后期一帧一帧地抠出来。

      实际上,不仅仅是开头这一段,《阿甘正传》可以说是一部被优秀剧情抢了风头的特效大片,这里头还隐藏着各种有趣的拍摄手法。

      相信谁也忘不了阿甘在1994和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等总统会面的场景,而这也是CG的功劳。

      但其实是把阿甘的人像,和一段历史影像进行了处理合并。

      再比如阿甘在华盛顿发表演讲这一段,如果想要达到下面这个规模,那高低得到周杰伦演唱会的级别了。

      那请不到周杰伦,还能怎么实现这个效果呢?

      答案就是:串场。

      比如我们花钱请了个群演Jack,那他会同时出现在水池左边,又出现在了水池右边。

      其实,演讲从头到尾只有那么一小撮人。

      让他们站在水池的不同地方,然后用固定机位拍下画面。

      最后,把这些画面和原版进行合成,就用几十个人,模拟出万人演唱会的效果啦。

      很多我们觉得很普通的画面,其实背后的拍摄现场都很出人意料。

      比如电影里,和阿甘一起参加战争,最后被炮弹炸伤,截肢了的中尉。

      第一次看的时候,小辣椒一直在找他藏在裤管里的腿去哪里了。

      但其实他只是穿了双蓝色的袜子。

      包括推动剧情高潮的那场经典追车镜头。

      如果真的要车在人屁股后面追的话,万一不小心跌一跤,很可能下一秒的镜头,汤姆汉克斯就得出现在车底了。

      所以,其实这两段画面也是后期合成的。

      固定镜头之后,分别拍摄人和车的画面。

      只要控制好人和车在相同的地方转向,就能把两段画面完美融合了。

      靠着这些巧妙的后期处理,《阿甘正传》一举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一边佩服,一边又在好奇。

      那如果在没有特效或者合成技术的年代,那些老电影里的画面要怎么实现呢?

      时间再往前推60年,这部1933年上映的《隐形人》,又是怎么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变透明的呢?

      放到现在,大家肯定都能瞬间想出实现方法。

      放个小绿人进去,再后期把绿色部分从画面里扣掉就好了。

      后来翻拍的《隐形人》,也证明了我们的想法是完全可行的。

      但一名来自1933年的导演,要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其实类似这种让一部分拍摄画面消失的手法,早在二十世纪,还是胶卷电影时代的时候,就已经被大量运用了。

      不过,最早的时候,还不叫绿幕,而被叫做:遮罩。

      就比如这个,魔术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的头取了下来,放在了桌子上。

      其实,放大看仔细看的话,我们还是很容易看出马脚的。

      下面这一张图,明显看到魔术师的肩膀都被弄黑了一小块。

      其实,那个黑色就是让头消失的秘密。

      甚至不需要穿什么绿色的衣服,只需要在摄像机上动一点手脚。

      把需要消失的部分,用黑色的东西遮住。

      先把一块玻璃板涂黑,然后遮住一部分镜头。

      这样就能让被遮住的部分,消失在黑色背景里。

      说实话,有点一叶障目的感觉,但是却非常好用。

      完成把头放在桌子上这种“大变活人”的效果,手法就和《阿甘正传》里阿甘躲车差不多,算是一种早期的合成技术。

      只要在拍完一段画面之后,再把胶卷倒回。用玻璃板挡住另一部分之后,再次进行拍摄。

      这样,经过多次曝光之后,多个画面就能呈现在同一段胶卷上了,这也是属于胶卷时代的后期合成技术。

      多次曝光效果▼

      后来,这种在荧幕上玩消失的手法,更是被导演詹姆斯威尔玩到了极致。

      他在1933年拍摄的《隐形人》,第一次让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完全透明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

      他让演员全身都穿上黑色的天鹅绒紧身衣,在一个纯黑的场景里拍摄一条影片。

      这样胶卷冲洗之后,这个纯黑的人就会从画面上“隐形”了。

      所以,当演员往脸上扑白色粉末的时候,他的脸部轮廓就又能显现出来了。

      咱们现在广泛使用的绿幕,就是从詹姆斯威廉这项“黑幕”技术中诞生的。

      我们会发现,在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为了完成一个效果,从导演们疯狂转动的脑袋里,诞生了各种奇妙的手法。

      像《卓别林》里非常经典的贴图遮罩。在摄像机前面搭建一个场景,然后遮挡住摄像机的一角,就能把两个场景拼接在一起。

      又比如效果非常震撼的“舒夫坦合成法”,第一次使用在《大都会》里,就惊艳了全世界。

      火车在巨大的楼层中穿行,非常有末世的科幻感。

      那穿行的火车,到底是怎么塞进层层叠叠的楼层中去的呢?

      其实呢,观众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现场场景。

      因为摄像机拍的根本不是实物,而是,一直在对着一面镜子。

      通过拍摄镜子里反射的画面,这个时候,只要调整物体到镜子的距离,就能达到大小不同的效果。

      这种效果比《卓别林》里的遮罩强的地方在于,因为镜子反射的是真实的场景,所以会有物体景深,显得更加真实。

      当然,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技术实现的效果,甚至像导演在我们眼皮子底下耍小聪明。

      在现在成熟的CG技术面前,就是班门弄斧。

      然而,在CG技术诞生早期,很多传统技术,还是可以通过人工的细致,战胜当时的电脑技术。

      1907年,诺曼道恩在拍摄《加州生活》的时候,突发奇想,在一块玻璃板上画出了场景。

      然后,把这块玻璃板挡在镜头前,无意中发现场景和演员的融合效果意外地很好。

      这就是,最经典的后期手法:绘景技术。

      自此之后,在那个没有CG特效的年代,绘景技术就扛起来了科幻电影的大旗,帮制作团队省了大量的场景搭建的费用。

      绿野仙踪》翡翠城▼

      后来,就算是已经有了CG特效的年代,因为CG技术还不够成熟,为了达到极致和真实的震撼效果,很多电影会选择抛弃现代,返璞归真。

      星球大战》就是这样把绘景技术推向了一个巅峰。

      《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的场景搭建基本上都选择了绘景技术,工业光魔为电影纯手绘了大量的宇宙场景。

      包括场景里的牵引光束,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当然,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CG效果不断精进,为电影制作团队省去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科技进步给电影行业带来的福音,把人类脑内幻想的世界,在荧幕上塑造成一帧一帧的极致画面。

      而这也就是,科技存在的意义。

      让人们大脑里的无限想象,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00年前的导演拍出“摘头”特效:就问你服不服》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