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特伍德或许是最不能引起观众们兴趣的一个。他几乎每年都会创作出作品,而且大部分都是合格的。可是,他除了使你认识到一种事物或一个人以外,很难使你动容;所以,他的创作,还远远达不到“伟大”的程度。不过转念一想,可能是他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种相对中立的心态吧。当然,这也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优势,但这样的表现,却让人有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似乎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

客观的中立性能够让我们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却难以说明原因。这一点在《胡佛》中尤为明显。这部电影在两个多钟头的时间里,讲述了埃德加·胡佛的传奇人生,并采用了许多当时的新闻镜头。但是,当你看到胡佛的性格倔强,脾气暴躁,有恋母癖,而且还没有明确的取向时,你还是很难明白,他是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直坐下去的。

那么多的人,甚至是后来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但FBI的这座大厦,却依然被称为“胡佛大厦”?为何他性情暴躁,却还有那么多忠实的追随者?克莱德·托尔森暂且不提,你也许会把这叫做爱。海伦·甘迪,这位一生未婚且给他当了54年私人秘书的男人,会说些什么?更何况,很多FBI都奉胡佛为偶像,马克·费尔特就是其中一个,他虽然在电影中没有提到,但却是托尔森继任的副局,从他上任开始,他就对胡佛马言听计从。

不过,要确定胡佛的定位并不容易,因为历代长官都对他恨之入骨,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罢免他,所以胡佛才能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家伙,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指纹系统和刑侦系统发展成一个让罪犯闻风丧胆的FBI。你可以想象,没有他就不会有联邦调查局,不会有CSI,不会有《变脸》,不会有《真实的谎言》。

然而,肆无忌惮的力量,却总是想要吞没一切。以“国家”的名义,“敌人”的范围越来越广,界定“敌人”的尺度也越来越严格,在“宗教”的名义下,一切非法的、低级的、肮脏的方法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个一刀切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认为自己已经拥有权力的人,除了胡佛,还有很多我们所熟知的事例。

胡佛的运气很好,他的死亡来得很及时,没有被别人扳倒,他的计划也没有被揭穿,更没有被无数的仇家杀死。就在1972年,他去世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很有意思了,因为这次的胜利让长官欣喜若狂,甚至无视了一直保持着副局长位置的支持胡佛的费尔特,他愤怒地向《华盛顿邮报》揭发了震惊全球的“水门”事件。从此以后,美国的历史将被重新书写。

只可惜,在这部电影中,这个秘密是不可能说出来的。旁观者们只能从胡佛身上,看出他在各个年纪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表现出了他的决绝和霸道,表现出了他的骄傲和软弱,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那就很难说了。

这大概就是他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不去猜测,只是将真相摆在面前。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很懒散的借口。因为根据现有资料,未必不能推断出整个过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选择材料。又或许,他能用一种看破红尘的淡漠,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而不是拿着一张纸,一本正经的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