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是关于一个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小男孩,因为谋杀了自己的爸爸而遭到起诉。十二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也有自己的工作,他们要在证人的见证下,判断这个孩子是被判了死刑,还是被判了无罪。就在大家都认为,这样清楚、明确的证据会使大家达成共识的时候,第八名陪审员却宣布了自己的态度,无罪释放。这让其他十一名陪审员不得不试图劝说他改变想法,同时,第八名陪审员也不得不寻求获得大家的支持。

《十二怒汉》没有华丽的镜头,也没有什么花哨的技巧,整部片子都是在同一个房间内进行的,从开始到结束,通过十二名评委的对话,将种族歧视、家庭矛盾和社会正义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3号陪审,他坚定地认为那名少年有罪,在决定时,他将自己的看法、价值观和偏见,以及与自己儿子之间的矛盾,都让他失去了理智。而这正是导演薛尼·卢梅想要表达的正义问题,那时的陪审团还不具备像现在这样的公正,每个人都能凭借自身的学识和经历做出判断。

影片中的十二名陪审员竭尽全力地做出公正合理的判决,但由于他们的主观意志,他们对公正的理解就模糊了。这十二位陪审员,他们的职业和性格各不相同,对待凶杀案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比如2号,她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没有自己的立场,只会随波逐流;5号,一个来自贫民区的人,用自己的经验来分析案件;那个满不在乎的第七位陪审团成员,由于急于要参加一场棒球比赛,所以他打算匆忙地做出决定,以便尽早结束会议。第八位陪审团成员戴维斯,由亨利·方达 扮演,与其他陪审团成员的愤怒相比,戴维斯更注重理智和平静的沟通。

在第一次宣判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选择了无罪,虽然因为选票和观点的不同而愤怒,但是他并没有训斥这些人,而是耐心的听着他们的陈述,和他们交换着自己的看法。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法官们的对话变得更加激烈,但是戴维斯一直很平静,他一步一步地引导陪审员们思考这起凶杀案的逻辑。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就是薛尼·卢梅,他通过一些不起眼的现象和话语,来表达每个人的思想和观点。例如,表决开始时,天上下着瓢泼大雨,代表委员之间的观点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当委员们的心情越激动,外面就会出现闪电,代表反对委员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然后就是雨停了,代表委员们努力协商一致后的平和。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个比喻,就是当有罪一方和无罪一方的选票相等,六比六的时候,第七位法官找到了一台电风扇,拯救了因为冷气失灵而变得沉闷的人,他还开玩笑地说:“嗨!这下好了,事情有转机了!”这句话不仅使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得到了切实的解决,而且也表明,陪审员正在逐步倾向于清白一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7号陪审团成员在投票结果相等的情况下投了有罪票,说完这话似乎也有些难堪。

《十二怒汉》并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庭审片,也不仅仅是一部辨证推理片,本片通过十二名法官的一言一行,揭露了陪审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也揭露了现代司法体系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辩论中,他看到了人类阴暗面的种种变化,以及对法官们作出正确判断的影响。

即使最终,所有的陪审团都宣布了这个孩子的无罪,但他们所依据的证据却是错误的,而且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没有证明这个孩子是无辜的。正如戴维斯在影片中所言:“我们在赌,也许我们会释放一个凶手,也许我们是错误的。所以,电影的最后,也给了观众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没有人知道事实的情况下,通过这样一个充满漏洞的陪审团,最终的判决,是否还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呢?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评《十二怒汉》, 真相被偏见遮蔽, 引人思考》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