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君如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她为老公陈可辛举办六十大寿的场面。

当天群星闪耀,我们能看到退圈多年的“女神”邱淑贞,
也看到了像甄子丹、任达华、刘嘉玲,
以及古天乐这样仍活跃在影坛的影帝影后们。
除了知名演员,出席该聚会的还有刘伟强这样的导演大咖。

仅凭这次生日宴,我们就能看出陈可辛在业界的地位,
要不是看到宴会上那个硕大的60岁生日蛋糕,
肯定有人会误认为这群人是在参加某个电影节。
人生匆匆六十载,陈可辛有31年都在拍电影,
这也难怪他连生日宴都像极了电影节。
既然半辈子都交给了电影,而且收获颇丰,
按道理说,陈可辛应该会继续在电影的道路上驰骋。
可是就在今年的10月份,他在参加韩国釜山电影的时候,
却突然宣布成立了一家名为“Changin’ Pictures”的泛亚洲制片公司。

该公司将在未来4年拍摄大约20部网剧,
目前已经在筹备的就是由他执导、章子怡主演的《酱园弄杀夫案》。

此消息一出,全网都很诧异,作为北上最成功的香港导演,
为何他要放弃内地的电影市场,委身去拍自己并不擅长的网剧呢?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其实,陈可辛从出生起,他就没有真正属于,并且安定于某个圈层。
1962年,陈可辛在香港出生。
那时他的父亲陈铜民是电影界有名的编剧,曾在邵氏电影工作过。
出于对父亲的崇拜,陈可辛4岁时便会帮忙给父亲拿公文包,
随后就跟着父亲来到各大片场转悠。
年幼时的爱好总会滋生出一个叫“梦想”的东西,
打小就喜欢待在片场的陈可辛,或许还没真正理解导演是做什么的,
但那时他已经对那个在片场拥有最高话语权的职位心生向往。

其实不止陈可辛想要当导演,连他的爸爸陈铜民那时也开始考虑从编剧转型当导演。
70年代初,香港电影越发蓬勃发展,楚原张彻的新派武侠激发了不少人的电影梦,
有人想成为电影明星,也有人想拍独立电影。
而陈铜民就是在这时离开了像邵氏这样大型的电影公司,开始独立制作电影。
不过拍电影在什么时候都“烧钱”,陈铜民为了节省经费,
但凡电影里有小孩子的戏份,他都会直接让儿子陈可辛来出演。

1973年,陈铜民拍了一部名为《赤胆好汉》的电影,
该片中扮演男主角儿子,并且一半都是洗澡戏的小男孩就是陈可辛。
更神奇的是,这部电影日后还被陈可辛拿来翻拍,
就是2010年由他监制的电影《十月围城》,
他父亲陈铜民还借此入围了长春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尽管陈铜民对电影报以一腔热血,可他终究还是抵抗不住现实的残酷,
1974年,在接连拍片失败后,陈铜民带着全家离开了香港,
他们来到泰国生活,想着换个环境就能改变命运。

对此想法,陈可辛并不认同,尽管从12岁开始他就在泰国的国际学校读书,
可他的心却一直留在香港,每逢假期他都会跑回香港。
他亲眼见证了香港电影一点点统领亚洲,
他越发认定那里才是他该待的地方,他要在香港追逐他的电影梦。
可是陈铜民却不这么认为,不仅如此,
他甚至连陈可辛大学想报考电影相关的专业都不允许。
在他眼中,拍电影真的不是想拍就能拍的,他不行,他的儿子估计也够呛。
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1980年,陈可辛被迫来到洛杉矶读大学,
他最终攻读的专业也是与电影毫不相干的酒店管理,
但大二那年他还是按耐不住内心的指引,决定攻读电影课程。

大三时,陈可辛终于迎来了命运对他的垂青,
这一年的假期他又一次跑回香港,像小时候那样,
他穿梭在各个片场打杂,谁曾想,他还真的等来了机会。
那时,吴宇森的《英雄无泪》剧组急缺一个泰语翻译,
而陈可辛恰好会说泰语,于是他便得到了在吴宇森身边工作的机会。

要知道,那时的吴宇森可刚好处在事业最拼搏的阶段,
他在片场的才思泉涌,以及执行力都深深影响着还处在青年期的陈可辛。
于是乎,一个疯狂的想法突然闯入了陈可辛的脑中,
他下定决心不再回美国,他决定留在香港拍电影。
我们都知道,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坛,
绝对是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最瞩目的存在。
那时正值吴宇森、徐克、王晶等导演大咖的全盛时代。
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好到遍地都是拍电影的机会,可坏也坏在,
即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留给陈可辛这些“影坛小白”的拍片机会也不多。
好在这时,陈可辛遇到了他的伯乐曾志伟,
曾志伟把他介绍到朋友的电影公司,边工作边学习。
从1985年开始,他在片场的身份不断变化着,
最开始是副导演,然后慢慢成了监制。
正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曾志伟看到了陈可辛不断增长的才华,
于是,在1991年,他们一拍即合,成立了UFO电影公司。

自此,他的才华终于找到了迸发的出口,最关键的是,
他还找到了一条别人未曾走过,但完全适合他的道路来走。
那时香港最大卖的电影是周星驰的喜剧片,吴宇森的枪战片,
以及成龙的动作片,但陈可辛觉得这些电影都不适合他,
他最终竟然选了一个极其冷门的爱情文艺片来拍。
1991年,陈可辛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双城故事》上映了,
该片讲述就是两个好朋友爱上同一个女孩的老套故事。

虽然故事情节没什么新颖之处,但陈可辛却拍出了巧思,
最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部有些严肃的爱情片,
他竟然会让演惯喜剧的曾志伟来饰演其中的一个男主。
正是他的这份独特“审美”,让曾志伟第一次捧回了金像奖影帝的奖杯。

而他也借此名声大噪,之后几年,陈可辛继续输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风尘三侠》和《金枝玉叶》还相继让他喜提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提名。
显然,此时才30岁出头的陈可辛,已经是香港影坛最有前途的导演新贵了,
收获大奖指日可待,但绝对没有人想到他的大奖竟会来得那么快,而且影响那么深远。
1996年末,在香港即将回归之际,陈可辛带着他的最新作品《甜蜜蜜》与影迷见面,
这次又是爱情文艺片,主线是男女主从内地来到香港发展,相互扶持却意外相爱的故事。

爱情故事的底色下,却兼具着对时代变迁的深思,
正是这份独特和深刻,让陈可辛凭借该片“一战封神”,
在1996年的金像奖上,该片一举斩获包括最佳导演,
以及最佳女主角等9项大奖,这个纪录至今也没有人能超越。

有了“封神”的作品之后,按说陈可辛将会在他开创的道路上一路驰骋,绝不转弯,
而那条道路便是他独有的,介乎于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创作思路。
其实这个思路,陈可辛到现在还在坚持,
只是在那时,他的影坛巅峰期恰巧遇上了香港经济的萧条期,
环境的改变逼得他只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于是,当好莱坞向他发出邀请时,他欣然前往,
可惜,他拍摄的爱情电影《情书》没能续写他的影坛传奇,甚至还差点坏了他的口碑。
随后他便草草回了香港,继续寻求他在电影圈的任何可能性。
2000年,他用一部名为《三更》的恐怖片,
让彼时34岁的“天王”黎明第一次拿到影帝的奖杯。

他的事业再次找到新方向是在2002年,这年,
他看到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斩获2.5亿的巨额票房,
这使他意识到内地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他毫不犹疑地选择北上。
2005年,他终于带着他的诚意之作与内地观众见了面,
就是那部堪称歌舞片典范的《如果·爱》。

这部电影本来也算是一部爱情文艺片,只是添加了歌舞的成分而已,
可陈可辛怎么甘心不加点巧思呢?
这一次他的巧思则更为神奇,他特意增加了“戏非戏,你非你”的桥段,
让你根本分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故事。

尽管这部电影最终只斩获了3000万的内地票房,
可该片却让女主周迅第一次捧回金像奖影后的奖杯,
也让陈可辛第一次获得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大奖,
这绝对算是他成功打响内地电影市场的第一枪。
有了《如果·爱》这个成功的“第一次”,陈可辛越发“大胆”起来。
2007年,他竟然拍了一部古装动作片,上映前他还做客了《杨澜访谈录》。

在节目上,杨澜曾用这样一段话来总结陈可辛这些年所拍的电影,
她说陈可辛好像很喜欢写两男一女的爱情故事,而且还总是涉及两个城市,
就好像《双城故事》、《甜蜜蜜》那样。
对此,陈可辛没有否认,
他解释说他的这些创作思路肯定是来源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漂泊,而漂泊中的爱情故事又是多样的,
然后再加上主人公是两男一女才更有看头,因此潜移默化中,
他执导的爱情电影就似乎都像是在讲同一个故事,但仔细看又不一样。
除此之外,杨澜还针对他的新电影《投名状》提了一个大家都很好奇的问题,
那就是文艺片导演去拍动作片,真的可以拍出让人血脉喷张的感觉吗?
当时陈可辛的回答还是很自信的,他认为自己拍出来了。

可是《投名状》上映后,并未引起多大的轰动,
这部耗费1亿才请来李连杰这位功夫巨星的电影,
最终内地票房才2.02亿,也就是说票房的一半都要用来支付李连杰的片酬,
而这还没算上其他两位主演刘德华和金城武的费用,以及拍摄上的支出呢!
可见,这部对外宣称投资3亿的电影应该是赔了不少。

不明真相的人看到这里,或许会认为《投名状》在商业领域的失败,
终究是陈可辛自不量力所造成的,文艺片出身的导演又怎么会拍好动作片呢?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这部电影本来片长126分钟,
但鉴于其中有些内容过于敏感或是血腥,电影就被删到只剩110分钟。
尽管陈可辛嘴上说着删过的版本他很满意,
但16分钟已经相当于整部电影的六分之一,它的缺失一定会影响观影效果,
说不定票房那么低也是因为少了那16分钟所导致的。
或许从那时起,陈可辛就开始思考着如何跳出审核框架,但那时他还没有想好出路。
不过,《投名状》虽然票房不理想,但获奖方面仍旧可观,
它不仅让陈可辛在金马奖和金像奖上,包揽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4个大奖,
还让李连杰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金像奖影帝奖杯,
这也难怪陈可辛会被称作“获奖圣手”呢?

曾有影评人这样评价陈可辛,
“他是个借月球土地来投机倒把的成功商人。一会包装,二会算计。”
之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陈可辛是个精明的商人,无非是因为他总能审时度势,
在总结完经验教训后,他便会精准地站在下一个“风口”上。
《投名状》的票房失利后,他没有立即开始筹备自己的下部作品,
而是转变身份,当了一段时间的监制。
直到2013年,他才带着由他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与广大观众见面,
而这部紧扣时代旋律的电影,自然是口碑票房双赢,
还让他这个香港导演得到了金鸡奖的肯定,喜提最佳导演和最佳故事片两项大奖。

此时的陈可辛绝对是吃到了“主旋律”的红利,
而他也借此成为了“北上最成功的香港导演”,
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了那个认准目标后一往无前的男人。
都是他紧紧跟随时代脉搏而拍出来的作品。

从走失儿童到中国女排,似乎陈可辛还是那个可以挑战任何主题的导演,
而拍摄社会热点主题,虽说绝对能引起共鸣,还绝对符合时代的声音,
但我们看不到的是,这些主题也必然会经历严格的审核,就像当年的《投名状》一样,
电影《夺冠》据说也是在删删改改多次后,才终于得以成功上映的。
至于那部2019年就杀青的电影《李娜》,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等来它即将上映的消息。

经历过这些事情后,一向“精明” 的陈可辛当然该采取行动了,
于是,陈可辛便成立了那家制片公司,并扬言要拍出全世界都看的中文剧。
该新闻刚爆出来的时候,不少网友都被这条新闻的表象所误导了,
他们有的认为陈可辛拍摄面向全世界的网剧,
是在逃离大陆市场,这绝对算得上是“忘恩负义”。
也有人觉得电影导演转型拍网剧,肯定是因为在影坛“过气”了,
所以只能降维打击,在网剧的世界里找存在感了。

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有些偏激,
首先,陈可辛决定拍摄面向全世界流媒体的剧集,也就是网剧,
无非是为了跳出某些会影响他创作的审核框架而已,这不必上升到道德层面。
再说,他要拍的还是中文剧,这就更与忘恩负义无关了。
其次,现在有不少知名导演都开始拍网剧了,比如周星驰,
这显然又是导演转型的另一个新风口,再说网剧也未必比电影的质感差,
所以根本不存在“降维打击”这种说法。
就拿陈可辛明年准备开拍的《酱园弄杀夫案》来说,
它本来是要拍成电影的,但奈何片长粗略估计将到达4个小时,
因此陈可辛就把它拍成网剧了,所以该片的质感绝对不输电影。

纵观陈可辛一路以来的转变,他或许真的很符合“精明商人”这个评价,
因为他一直都在做利益最大化的决定,但你绝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艺术追求,
毕竟他捧回了那么多的奖杯,不过,逐渐退出华语影坛的他,
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现在想要肆意挥洒灵感,
已经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了,看看在韩国影坛再次“封神”的汤唯,
我们或许应该明白这背后的答案了,而这或许也是陈可辛选择“跳出去”的背后真相。
至于如何改变这个残酷的现状,目前只能等待时间来给我们答案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上最成功的香港导演, 如今却委身拍网剧, 陈可辛到底遭遇了啥?》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