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1976年, 毛泽东最后一次看电影, 影片播放了十分钟, 他却嚎啕大哭

时间:2022-12-08 05:00:41阅读:5
五六十年代,为了丰富领导们的业余生活,减轻领导们的工作,开始在中南海的西楼播放电影。西楼在中南海属于警卫级别甲级的区域,一般人员是不能随意出入,需要通行证才能进出,但看电影的限制就少很多。但凡在甲级区

      五六十年代,为了丰富领导们的业余生活,减轻领导们的工作,开始在中南海的西楼播放电影。西楼在中南海属于警卫级别甲级的区域,一般人员是不能随意出入,需要通行证才能进出,但看电影的限制就少很多。

      但凡在甲级区域工作或者居住的,都可以进入,一般周三和周日晚上会安排电影,票价一人每场两角钱。首长中最爱看电影的,有刘少奇、邓小平、李富春、杨尚昆等,电影院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除了在西楼,一般周三和周六的晚上,还会在春藕斋组织舞会。舞会结束后也会播放各种电影,这就是免费的了,来看的人更多,有时候到凌晨一两点,电影才能结束。

      旧年月的电影播放机

      而且当时中南海中,居住着不少领导的子女,周六晚上很多小朋友都会跑去看电影。有工作人员形容,周六晚上可热闹了,就像过年下饺子、吃饺子一样。

      各位首长各种喜欢的片子也不一样,比如周恩来就最喜欢纪录片。有一次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陆的影片出来了,周恩来在国务院的小礼堂邀请了不少人来一起观看。

      邓小平喜欢足球,1974年出了一部世界杯的纪录片,叫《世界在你脚下》,邓小平专门打电话去国家体委找片子。找到片子后,工作人员到邓小平家一楼的客厅帮忙播放,当时正好是周末,邓小平一家人都到客厅中一起观看。

      邓小平

      毛泽东对电影的喜好

      毛泽东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毛主席看的电影非常杂,既有国产乡土影片,也有国外大片。到了晚年,毛泽东对电影的兴趣愈发浓厚,空闲的时候,经常叫工作人员找一些影片来看,一般在住地旁边的含和堂播放观看。

      更具原来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张宝昌回忆,毛泽东看过的外国电影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苏伊士》、《基督山复仇记》等等,卓别林的作品也看过一些。

      华国锋知道毛泽东爱看电影,还专门找人弄了一些香港影片回来,因此毛泽东有一段时间还迷上了李小龙的的动作片。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张玉凤曾说过,毛泽东有一次看李小龙和外国人打得起劲,还鼓掌叫好:“功夫好!打得好!”

      李小龙剧照

      70年代,香港还没有回归,所以影片也很少在内地播放。华国锋叫文化部分管电影的一位部长想想办法,弄些香港影片回来。那位副部长亲自走了一趟广州,去找广东省委书记韦国清想办法,毕竟广东和香港紧挨着,肯定有些路子。

      韦国清也挺头疼,把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梁威林叫来商量。刚巧梁威林的一个朋友认识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老板邵逸夫,于是朋友介绍朋友,好一番波折,才从邵氏电影公司接了一些影片,李小龙的影片正当红,自然也借了几部。

      中间还有个小插曲,电影公司的老板邵逸夫听说内地要借影片,吓了一跳,还以为他们公司的电影出了问题,要被批评呢。他的朋友和他讲清来龙去脉,还鼓励说:“怕什么啊,尼克松都访华了,你以电影为纽带,增进香港和内地的关系也是好事。”

      中间邵逸夫

      邵逸夫这才安心将影片借给内地,其中就有李小龙的经典之作《精武门》和《猛龙过江》。

      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看电影,还喜欢和其他人分享好电影,偶尔也会请下属们看电影。1954年的一天,毛泽东就邀请了他的秘书胡乔木带上孩子来看电影。

      观影地点选在毛泽东的住所菊香书屋,胡乔木带上女儿木英和儿子石英。因为是在家中观影,所以就观众只有几个人,播放的影片是一部国产黑白剧,叫《葡萄熟了的时候》,是王家乙导演导的。

      胡乔木的女儿胡木英回忆,电影挺长的,她的注意力完全都被电影的剧情吸引了,完全没有注意毛泽东和自己父亲聊了什么。这是胡木英唯一一次在毛主席家中看电影,所以才印象深刻,但很多具体的细节,由于年纪太小,都已经忘掉了。

      毛泽东和胡乔木

      毛泽东身体情况的发展

      1975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生日,他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还有一些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庆生。过了生日毛泽东就82岁了,一生操劳的老人家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

      毛泽东在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当中,身体素质算是最好的了,他从小身体硬朗,青年时期、中年时期都很少生病。在外人眼中,我们的主席大多时候都是神采奕奕。

      而且毛泽东喜欢游泳,晚年也好多次亲自下江河湖海搏击风浪,1966年,70多岁的毛泽东还游了长江。这时候,他除了有些老年便秘,其实身体状况还算乐观。

      1970年,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多次出现低烧、咳嗽的明显症状,还伴随着浑身乏力等感觉。经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医生确诊为肺炎,毛泽东只能进入休养,被医护人员精心照顾起来。

      毛泽东在长江

      经过一年时间的休养,第二年夏初,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好转。但没过多久,国内就发生了“九一三”事件,毛泽东情绪波动过大,肺炎复发,病情来势汹汹,比上次严重很多。

      这第二次的肺炎,损害了毛泽东身体的根本,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才能走得稳。人年纪大,免不了有些多愁善感,毛泽东也不例外。1972年1月7日,他的老战友陈毅元帅去世,勾起了毛泽东的伤感。

      1月10日,中央在北京八宝山为陈毅举办追悼会,毛泽东不顾身体病情,出席了追悼会。但当天回到中南海的家中后,肺炎病情加重,炎症一直消不下去,双腿浮肿严重,身体更加虚弱了。

      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

      1月18日,毛泽东发生昏迷,医生决定给他使用抗生素治疗,经过救治,度过了一次鬼门关。只是之后,毛泽东的身体每况愈下,1974年春天,又出现了右侧身体麻痹,双目不能视物的问题。

      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习惯夜间办公,白天休息,因此睡眠不足,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衰弱。后来为了身体健康,才将作息调整过来,可由于长期夜间看书,已经影响了视力,到了老年直接患上了白内障,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近乎失明。

      1975年2月,毛泽东到杭州休养,再次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检查持续了4天。经过一众医生的确诊,发现毛泽东患有白内障、冠心病、肺心病、右臂褥疮等一系列慢性病,白内障可以进行手术,但又担心毛泽东年纪大了,手术中出现危险。

      7月下旬,经过多方商讨以及毛泽东本人的同意,决定为毛泽东进行一次中医针拨手术,解决白内障的问题。白内障手术其实难度不大,主要是毛泽东年纪大了,担心出现其他意外。

      幸运的是,这次手术非常成功,几天后,毛泽东戴上专门配置的眼镜,又重新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了。只不过毕竟年纪大了,看东西不像从前那样清楚,大多数时候,审阅文家和看书,还是让人来念更方便。

      11月,毛泽东的病情突然恶化,变季的时候,肺炎本来就容易复发。这次毛泽东肺部感染非常严重,并影响到排尿,每天排尿量最多不超过600毫升。他身体上反应很明显,时常会出现呼吸困难,说话也只能发出几个简单的音节,也吃不下东西,只能依靠输液提供营养。

      医护工作人员和他偶尔交流,通过一些简单的问答,偶尔毛泽东也会用纸笔来表达,医护人员看着老人家颤颤巍巍的写字,心里也很难受。但大部分人都一样,年纪大了都免不了在病床上与病痛斗争。

      养了几个月,病情稳定了,毛泽东回到中南海休养,12月26日是他的生日,自家人和身边人一起庆祝。毛泽东没怎么吃菜,吃了一点长寿面,舀了一碗胖头鱼汤慢慢喝。

      春节后心血来潮看电影

      生日刚过完没几天,除夕很快就到了,明明刚过了82周岁生日,过了年,马上又83岁了。1976年1月30日,正巧是农历腊月三十,但由于身体情况日益恶化,毛泽东并没有什么过年的喜悦。

      和往常一样,毛泽东侧卧在床上休息,吃完饭的时候,生活秘书张玉凤端来年夜饭,菜色很简单,武昌鱼和白米饭。毛泽东爱吃武昌鱼,这种鱼刺少,吃起来方便,而且肉质鲜美,鱼汤拌饭也香。

      毛泽东和张玉凤

      张玉凤一勺一勺给毛泽东喂饭,毛泽东明显胃口不佳,吃了几口就摆手表示不吃了。毕竟是除夕夜,毛泽东不想睡的太早,叫工作人员将他搀扶到客厅待一会。他走路已经非常吃力,重量都依靠工作人员支撑。

      刚靠在沙发上缓了几口气,毛泽东便听到外面断断续续的鞭炮声。看着屋子里几个照顾他的几个年轻人,年轻人大多爱热闹,左右在屋子中也没什么事,便费力的慢慢对几个人说;

      “去外面放炮仗吧!你们整天陪着我,今天是除夕,也该过个节。”

      很快几个年轻人去外面放炮仗,还有几个继续留在屋子里,没一会儿,院子里就响起了炮仗的身影,这才算有了点过年的气氛。毛泽东听见声响,脸上也有了笑容,还是热闹些好。

      春节后,毛泽东闲着无聊,想给自己找点事打发时间,就想到了找部电影看。他叫张玉凤问:“放个电影咱们看看吧!”

      张玉凤习以为常,毛泽东空闲的时候挺喜欢看看电影,她问“主席,您想看什么电影?”

      毛泽东想了一会儿说:“最近有新片吗?”

      张玉凤答得很快:“汤晓丹执导了一部新片,叫《难忘的战斗》。”

      《难忘的战斗》这一年大年初一才上映,放在如今就是贺岁片,几乎人人都知道。张玉凤听说这部片子评价不错,是一部有关粮食采购的主旋律影片,想着主席应该会喜欢,所以就推荐了它。

      毛泽东知道电影的导演汤晓丹,是国内知名的大导演是,像《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影片就很受欢迎。因此毛泽东点头表示同意,就看这个《难忘的战斗》。

      电影的内容

      电影的故事背景1945年上海解放后,发生地是江南的一座城市。解放战争的后期,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不少国民党特务只能在城市中暂时潜伏下来,等待合适的机会搞破坏。

      刚解放的江南某城,由于之前战事的封锁,粮食短缺严重,需要从外地购买粮食度过眼下的难关。军管会第一购粮工作队的队长田文中受命负责这件事,他带着一些人前往粮食产区收购粮食。

      上海解放

      本来顺顺利利向农民收购粮食,结果一个叫武大癞子的土匪在粮食产区散布留言,抹黑解放军,给田文中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拖延了收粮的进度。

      而是武大癞子其实是受国民党特务陈福堂指使。国民党战败后,陈福堂披着富国粮行总经理的身份活动,企图破坏运粮,哄抬城市中的物价,破坏新中国的城市建设。

      陈福堂心思细腻,除了找武大癞子,还收买了几粮食产区的副区长刘志仁。刘志仁思想不坚定,为了一些金钱利益,就成为叛徒,多次给陈福堂提供情报、收粮进度、运粮路线等。

      运粮队完成粮食收购之后,运粮回城市,路过黄泥塘的时候,遭到了陈福堂安排的土匪袭击。幸好这些土匪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在田文中的冷静指挥下,解放军战士打退了土匪,成功运送第一批粮食进城。

      电影剧照

      田文中在这次运粮中,已经察觉有人暗中破坏,并通过蛛丝马迹将怀疑对象锁定在陈福堂身上。但手中没有确凿的证据,刘志仁又为陈福堂打掩护,毁灭了很多证据,田文中只好暂时作罢。

      很快,工作队就要运送第二批粮食进城,田文中计划将计就计,故意泄露情报,打算来一招引蛇出洞,彻底消灭隐藏在暗处的反动分子。

      刘志仁中计给陈福堂透露运粮时间和地点,被派去跟踪调查的警卫员赵东生发现,将两个人当场打倒。可变故突然发生,一边的账房先生出手直接打死了赵东生。

      后来刘志仁和陈福堂还是暴露了,被解放军关进了大牢,但账房先生的身份却没有暴露,成为一条漏网之鱼。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留给了观众一个遐想的空间。

      电影剧照

      电影最后的画面非常有趣,是一个秤砣的画面,大概是想表达打江山容易,稳固江山难,做出正确的衡量才是最难的。这是一部40多年前的电影,由于时代的限制,用现在的眼光看,有很多局限的地方。但整个影片一波三折,人物形象突出,尤其是几个反派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带给人的冲击感很强。

      毛泽东看电影不到十分钟嚎啕大哭

      张玉凤很快给毛泽东放好了电影,几个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围过来看电影。电影开头的画面很喜庆,解放军正排着队入城,不少老百姓出来凑热闹,还有不少捧着鲜花,拉着横幅的,场面感很足。

      毛泽东似乎想到了什么,转头问身边的护士长吴旭君:“那次欢迎的学生里有你吗?”

      毛泽东这几年虽然身体状况不好,但头脑保持了清晰,他记得自己这个护士长是上海某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算算年龄,上海解放的时候,吴旭君应该还在学校学习。

      吴旭君和毛泽东

      吴旭君被问得措手不及,愣一下才回答:“是的主席,有我。”上海解放的时候,吴旭君的的确确去参加了欢迎解放军入城的仪式,现在看到电影上的画面,确实很感慨。

      接着毛泽东就没有再说什么了,电影继续放映,画面是一些解放军和城中百姓互相打招呼,和谐相处的画面。这些画面还算常见,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毕竟还是电影的开端。

      但毛泽东突然哭了起来,而且情绪越来越不好,直接嚎啕大哭起来。一众工作人员吓坏了,但有几个年纪小的,见毛泽东哭得伤心,自己被感染,也跟着哭了起来。

      几个年长成熟的工作人员看情况不对,赶紧中断了电影播放,毛泽东年纪大了,情绪波动过大对身体负担很重,有人安排大家先散了,就留下一两个人送毛泽东回卧室休息。

      毛泽东为什么突然如此伤心,众人都不得而知,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是一个很鲜活的普通人,他也有情绪不好大哭的时候,到了晚年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候。但这些都不影响他在我们心中高大的形象,也不影响我们崇敬和怀念他。

      多年以后电影的导演汤晓丹的夫人蓝为洁从《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中看见了这段经历,转述给了汤晓丹,汤晓丹听得泪流满面,心中也是满满对毛主席的怀念。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976年, 毛泽东最后一次看电影, 影片播放了十分钟, 他却嚎啕大哭》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