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四十年前的限制级,今天就是个弟弟

      梦想总是会落空,然而焦虑却会一直伴随着每一个有所期待的人。人们为什么会期待,因为现实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即将而来的未来究竟是好是坏谁也说不清楚,因此,面对未来,乐观者认为生活会继续,悲观者认为未来不会更美。当未来不会更美的时候,悲观者就会站出来高呼,你看,我说的没错吧。因此,他便开始用一种态度去看待未来,并乐此不疲。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男与女》就属于用这种态度去看待的未来,本片讲述的是香港八十年代面临即将回归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众生相。当然,你可以说本片中的普通人代表了普通人,也可以说本片中的普通人代表不了普通人,见仁见智。

      《男与女》核心人物是两个港漂,孟思晨是一个广东农村的妹子,她因为无法忍受落后的物质条件而偷渡到香港讨生活,泰国华侨江远生流落街头,最后靠着打黑拳谋生。孟思晨遇见了江远生,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很快找到了共鸣。孟思晨嫁给了一个一心想要求子的老木匠,而江远生则是在打黑拳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很快,两个人因为生活的暂时的一帆风顺而想到了未来规划,孟思晨期待着能跟江远生双宿双飞,而江远生则寄希望于自己最后一场挑战泰拳王的比赛能获得去美国的机会。怀揣着梦想,两个人对于生活开始了期待,然而现实却很冰冷,孟思晨在跑过去寻找江远生之际却意外的从楼梯跌落,孩子没了。

      江远生在决胜局因为服用禁药而被剥夺了冠军头衔,去美国的事情也泡汤了。生活一下子从光明走到了黑暗,前途黯淡无光,而老木匠发现了孟思晨的秘密,毫不顾及孟思晨刚刚小产,江远生及时赶到,两个人逃开了之后却依旧无法面对明天。

      《男与女》通篇想要给观众展示的是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因为香港回归的大背景作为社会环境而产生,之所以对于这种背景感觉到焦虑,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一部分香港导演对于未来的认识以及对于香港社会现状并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就觉得眼下的一切就是全部,没有人认真的思考过,也没有人愿意认真思考,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这个发泄口毫无疑问的就被转嫁到回归这件事情上了。

      香港导演们中的一大部分为什么惧怕回归,因为在他们看来,眼下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即使是这种好正朝着坏一点点的靠近,原本的好正在慢慢的丢失,他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会丢失,反倒是将丧失的现状归于回归,因此,就造成了一种局面,越是临近回归,这些创作者们就越是焦虑,他们焦虑的是一种自以为的焦虑,却从来不愿意看看历史的大潮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就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

      香港的创作者们似乎总是喜欢讲目光聚集到一部分人身上,然后便很快的出来结论,某件事情究竟是怎样如何等等。然而这种聚集就一定是真相吗?在遵循好莱坞叙事框架的大背景之下,香港的这些导演跟韩国的那些导演一样,他们都认为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才是一个电影人应该做的事情。在这个观点之下,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可见一斑。

      我并不是对于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有任何的问题,没错,这是一种创作理念,但有问题的并不是这种创作理念,而是秉持这种创作理念的导演。这是一种创作理念,但不是唯一的创作理念,我们的一些导演错就错在将这种创作理念当作了唯一。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拍现实主义电影,如果不能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哪里叫拍电影呢?

      这种理念就有意思了,社会的黑暗面是社会,社会的光明面不也是社会吗?从来没有谁能非常绝对的说哪一个才具有代表性,别的都是谎言。拍电影也是一样的,当我们选择了一个核心点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作品,但当我们将这个点作为唯一的时候,产出来的作品就没有千差万别了。只有一个面孔的作品自然只能代表一种态度,然而艺术创作是需要百花齐放的。

      艺术创作可以放大焦虑,但艺术创作却不能只是放大焦虑,美好的故事也能放大,这才是一个导演真正的价值所在。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很多导演并不如此去做,本片上映于1983年,然而将近快要四十年了,我们的创作者似乎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依旧是有很多打着社会现实的影片在这样的逻辑上越走越远,他们却依旧对自己的行为美名其曰先进,与国际接轨等等,这是我们要的先进吗?创作者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对于未来是什么态度,未来就会对我们作同等反馈。这样一来,未来还会更美吗?

      ……

      你好,再见

      相关资讯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