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四十一岁那年。
郭富城成为华语影史上第三个连庄影帝。
这个成绩非常惊人。
文隽在当时撰文说,「下一站,郭富城要“争取”香港人的认同。」
但这一年,刘青云凭一部平庸之作《我要成名》首封金像影帝,甚至连新闻都说,「《我要成名》实在不能代表他的最高水平,但时间到了,必须得给。」
许多年后,导演翁子光也讲,郭富城的表演方式,在金像奖很难“得票”。
回溯去看,郭富城总计在金像奖上得到过七次提名,从《三岔口》、《父子》、《C+侦探》、《杀人犯》,到《踏血寻梅》、《无双》、《麦路人》,仅有《踏血寻梅》命中一次。
那么金像奖喜欢什么样的表演,而为何又“不喜欢”郭富城的表演?
这个问题要结合作品及诸位影帝演员来分析。

可以先来看看,金像奖“喜欢”的是哪些演员。
翻开金像奖历史,拿过两次及以上影帝奖的演员,按顺序分别是洪金宝、梁家辉、郑则仕、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刘青云和张家辉这八位,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另有一位不提。
其中最获青睐的当然是梁朝伟,其次是梁家辉,再次是周润发和刘德华,其他几位次数均等,皆为两次。
那么如果从表演上去解构,这八位影帝有没有什么异同?
或可如此理解,拿奖比较多的这八位演员,要么是“本色型”,要么是“自然派”。
洪金宝偏向谐趣,梁家辉以自然为底临摹各型角色,郑则仕的本色是“肥猫”,周润发身形高大,以气场著称,梁朝伟是天生的忧郁派,刘德华的“本我”深入骨髓,刘青云的表演方式数十年不变,非常“刘青云”,张家辉则惯常“斗狠”。
可简单结论,梁家辉一路“求变”,其余七人“本我”入戏。

再看获奖作品。
洪金宝的两部封帝作品分别是《提防小手》和《七小福》,一者谐趣,一者顺应剧情。
梁家辉的封帝作品包括《垂帘听政》、《92黑玫瑰对黑玫瑰》、《龙城岁月》和《寒战》,类型迥异,极度贴近角色本身。
郑则仕封帝作品是《何必有我》和《三个受伤的警察》,在本色与自然间游走,尤显功力深厚。
周润发先后凭《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和《阿郎的故事》封帝,一个黑帮头目、一个警方卧底,还有一个是街头浪子,限于年代缘故,剧本其实并不算细腻。
梁朝伟在十年间以《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无间道》和《2046》五封影帝,确实凶威极炽,但仔细探究,其中四个角色都是如出一辙的“内敛、沉郁”,唯有《2046》的周慕云,有那种更近张国荣的“玩世不恭”与不羁。
刘德华拿奖的三部电影是《暗战》、《大只佬》和《桃姐》,基本就是在本我基础上的加减法。
刘青云凭《我要成名》和《窃听风云3》两度封帝。
张家辉则以《证人》和《激战》封帝,皆为前述“斗狠”戏路,以硬汉风格取胜。
与前述结论大致相符。

很多人都说,梁家辉是千面影帝。
这个说法当然没有问题。
一路从《情人》中的迷惘、《新龙门客栈》中的义薄云天、《棋王》中的执着,到《黑金》里的嚣张与隐忍、《寒战》里的鹰视狼顾,数十年影路,皆体现出表演的多面变化。
但郭富城是不是千面天王?
可能一些“印象派”影迷会大喊荒谬。
因为在他们眼里,郭富城如何能够与梁家辉相提并论?
然而实际上,放眼整个影坛,郭富城在戏路上的“求变”程度,会超乎绝大多数人的想像之外,基于角色不同,从神态、眼神、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他总会有一个“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这种适应性,从他的职业生涯之初就存在。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银狐的冷冽、关丰曜的赤诚和步惊云的桀骜,再比如孙兆仁的悲情、周长胜的市井、凌光的渐进式崩溃、赵得意的狡黠、悲凉与绝望,角色特征极为鲜明。
而在性格表征之外,他又尤其重视肢体语言的变化,银狐与步惊云的动作与体态,是蕴蓄有力量的沉稳,关丰曜有一种跃动贯彻,孙兆仁透露着疲惫,周长胜连走路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马来西亚人,赵得意就是在农村小青年,有种没遮没拦的架势。
基于“求变”的态度与塑造角色的能力,他的表演迄今都未出现定式。
但为何很难得到金像奖的“喜欢”?

最近看到一则关于《风再起时》的短评。
有人说,两大男星向来都好戏又有魅力,担正的郭富城“训身倾情又有型”,挑剔的话,问题是郭富城型格未必适合做“大哥大”,为了表现霸气威势而十分“做戏”。
这个评价很有代表性。
就港区观影偏向而论,似乎特别偏好本我与特色。
比如周润发的气场、刘德华的耍帅、梁朝伟的忧郁和周星驰的无厘头,甚至也包括张家辉的斗狠、吴镇宇的痞狠乃及任达华的内敛。
而像郭富城这样的始终“求变”,则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疑虑。
比如上言,他适合做“大哥大”吗?就观众而言,即便知道郭富城的表演已入化境,但或感觉他的样子就不像一个“大哥”,所以先入为主就会有他在“做戏”的错觉。
再结合当年两部《寒战》,还包括被视作影帝遗珠的《浪漫风暴》以及悄无声息的《浮城大亨》,这几部电影甚至连影帝提名都没有,但如果看过电影就会知道,无论从人物塑造、表演的水准或者是创造性层面去观察,毫无疑问皆会在“影帝级”之上。
所以郭富城即便是携《父子》、《无双》和《麦路人》这几部巅峰层级表演的作品而往,也同样难逃败北的命运,而哪怕对手的表现其实不一定很强。
奖项当然是综合因素起作用,但这种评判的倾向,或起码是决定结果的因素之一。
这个论断当然仅适用于郭富城。

其他演员也颇多一言难尽。
成龙和吴镇宇陪跑多年,吕良伟炮轰金像,万梓良颗粒无收,任达华和周星驰也仅斩获一次金像奖影帝奖杯,情况各有不同。
有人可能会说,郭富城求变,但梁家辉同样千变万化,为何能坐拥四座金像影帝奖杯?
这种观点的人应该想一想,港影没落之后才在影坛发力的郭富城,如何能与黄金年代就出人头地的梁家辉相较?单论观影印象和评审人脉,郭富城都是必输之局。
幸而郭富城趋势极强,表演愈发沉稳,而其成长仍然不见瓶颈,所以未来的金像奖,可能没有谁会比他更适合拿影帝奖?
仅一家之言,不必当真。

当下观察。
冲奥电影《风再起时》横扫下届金像奖几乎已成定局。
郭富城还手握有《扫毒3》、《内幕》与《临时劫案》、《断网》蓄势待发。
据闻又将开拍一部香港电影。
未知谁人操刀。
同比之下,在香港电影全面发力。
或是郭富城的更佳选择。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港影: 香港电影金像奖, 为何“不喜欢”郭富城的表演?》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