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如今的沈腾,已经成了中国喜剧演员中最大的排面。
喜剧电影中的“含腾量”,已经成了影片能否大卖的重要因素。

沈腾主演的《独行月球》上映之后,简直气势如虹。
上映首日便拿到2.39亿票房,3天票房破10亿,上映10天破20亿,成了影视行业的“救市之作”。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独行月球》最终的票房预估成绩,也十分乐观。

这些年来,“沈腾”几乎成了国内喜剧电影的品质保障,他也被大家视作是这个时代“喜剧之王”的不二人选。
可即便如此,若当真把大师级的喜剧演员一字排开,沈腾想挤进这个阵营也有些勉强。
当然,这里的大师是指在各自领域开宗立派,处于该领域顶尖地位的人物。
也不怪沈腾挤进去很勉强,毕竟他前面的个顶个都是“大师”级人物。
九、沈腾
沈腾绝对是近年来风头最盛的喜剧演员。从《夏洛特烦恼》,到《西虹市首富》。

他的名字几乎成了票房保障,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也包括这次新上映的《独行月球》
其实就目前来说,沈腾、徐峥、黄渤3人差不多都处于同一赛道。
他们都在喜剧电影的领域中称霸一方,算得上是“三足鼎立”。

只不过最近几年,沈腾较之二人略胜一筹。
如果放在前几年,徐峥肯定稳压沈腾一头。
但现在,徐峥更多的是在制片、导演领域耕耘,演员反而逐渐成了他的副业。

黄渤也不必说,他的演技大家有目共睹,可这几年他掉队的趋势越发明显。
再放到喜剧领域,黄渤这几年的作品就更不够看了。
再者,黄渤吃的是演员的大锅饭,啥都能演。
而沈腾吃的却是喜剧演员的小碗饭,术业有专攻。

从综艺、春晚小品,再到开心麻花的系列电影,沈腾在这三人中是最纯粹的喜剧演员。
一直在喜剧领域耕耘,有自己的班底和团队,同时也在为喜剧新秀提供土壤。
这些都是其他两位所不能比的。

所以,沈腾是眼下国内喜剧电影的执牛耳者。
但是比起其他的喜剧大师,沈腾还需要再经历一些岁月的沉淀。
放眼十年后,说不定他的名次就可以提前几位了。

八、郭德纲
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算是当下相声领域的排面。
纵观相声百年历史,郭德纲绝对称不上将相声说到登峰造极的人物。
但就现在而言,郭德纲对相声的贡献却是无人比拟的。

2000年左右,相声市场一片萧条。
很多相声演员纷纷转行,开出租的开出租,做生意的做生意。
直到2005年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崛起,相声这门艺术门类再度迎来春天。

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家,将相声推向后来者不可攀越的高峰。
而郭德纲,则将衰退的相声一把拉回来,属于力挽狂澜式的人物。
郭德纲自己也曾说:“相声行业已经没有江山了,德云社就是海上的一条孤舟。”

德云社将相声这种较为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同当代文化结合在一起。
培养出岳云鹏、张云雷等“相声明星”,为相声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从“相声演员”,到“相声明星”,或许会有人诟病郭德纲和德云社拉低了相声的内涵。
可如果相声这个行业都没有了,又何谈内涵呢?
何况相声的本质不就是惹人发笑,娱乐大众。

就这一点而言,郭德纲对相声的贡献,不能说空前,那也是绝后的。
而喜剧表演形式多种多样,相声小品自然也包含在内,郭德纲自然也算是喜剧演员。
将郭德纲排在第八,并未言过其实。
七、黄百鸣
一些年轻的朋友对黄百鸣的名字可能并不熟悉。
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个男人是香港喜剧电影一个时代的缩影。

《家有喜事》系列、《开心鬼》系列,这些都是他手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当初黄百鸣几乎白手起家,和几位朋友一起成立了新艺城影业。
在此之前,香港电影市场几乎被邵氏和嘉禾把持。
但新艺城硬生生从两位老大哥嘴里抢出来一块肉。

当时鬼怪题材的电影在香港格外卖座,《倩女幽魂》《僵尸先生》等都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
而黄百鸣则坚定走喜剧这条路,并将喜剧元素与鬼怪题材融合,打造出《开心鬼》系列电影。

更难能可贵的是,黄百鸣知人善任,也热衷于提携新人。
黄百鸣十分擅长合家欢式的家庭喜剧。
他的《开心鬼》系列拍了5部,捧出了高志森、杜琪峰等名导,还带出了罗美薇、袁洁莹、李丽珍等一票女星。

可惜的是,后来香港的喜剧电影日渐式微,黄百鸣也很少再创作出让人捧腹大笑的作品。
不过,后期的没落也无法掩盖他喜剧大师的成就。

六、赵本山
赵本山在小品领域的地位,那真是没话说。
从草根起步,逆袭缔造“本山传媒”,赵本山的一生实在称得上一句“励志。”
当郭德纲还在自己的相声山头苦苦打拼的时候,赵本山已经在小品的巅峰傲视群雄了。
可以说,现在遍地开花的小品喜剧公司,半数都跟赵本山有关。

赵本山在小品上的成就,很容易让别人忽略他作为演员的优秀。
一个能将小品演到登峰造极的人,很难演不好影视作品。
《男妇女村主任》,华表奖最佳男演员,百花奖最佳男主。
排在他后面,拿华表奖的是李雪健。

《一代宗师》中惊鸿一瞥,一个眼神就将“演技”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管是小品还是影视,赵本山绝对是老大级别的存在。
只是吃亏在小品在喜剧界只占很小一部分,占大头的还是喜剧电影。
而赵本山演喜剧电影演得很少,所以本山大叔也就只能屈居第六了。
五、范伟
范伟在这些大师级的喜剧演员中,应该算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其他人都要么开宗立派、要么呼风唤雨,范伟则以小人物贯彻始终,还能强势上榜,这就是他身上令人啧啧称奇的地方。
因为喜剧界的“黄金绿叶”,非范伟莫属。

自从《牛大哥提干》后,他就一直跟着本山大叔。
两人一合作,就是十几年。
赵本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范伟也是出过力的。

可正当赵本山处于事业巅峰期时,二人却分道扬镳。
范伟晓得,自己在赵本山手底下,永远都是寄人篱下。
要想发展,就得另起炉灶。
而大荧幕,就是范伟选择的另一个“炉灶”。

这其中,范伟当过主演,有的仅仅是个客串。
可不管戏份多少,只要他出现,就自带笑点,让人忍俊不禁。

凭借出色的演技,范伟这些年拿了不下十个影帝头衔。
他本人,也完成了从小配角,到国家一级演员的身份转变。
相较之下,范伟仍然发光发热、越战越勇,而赵本山则深陷“众叛亲离”的泥淖
平心而论,范伟着实该排在赵本山之前。

四、许冠文
有人说,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影坛,是属于许冠文和李小龙的时代。
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
当时李小龙凭借出色的武打片闻名,开创了他的辉煌时代。
与此同时,许冠文则掀起了市井喜剧的浪潮。

而这股喜剧浪潮,甚至盖过了之前由李小龙引领的武打片。
1974年,许冠文的喜剧作品《鬼马双星》,和李小龙遗作《龙争虎斗》同台打擂。
结果《鬼马双星》力压《龙争虎斗》,并打破了香港的票房纪录。

紧接着几部《半斤八两》《卖身契》等,都拿下了票房断层第一的好成绩。
许氏喜剧成为香港影视的“招牌菜”,一时间风头无两。
而许冠文,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港喜剧电影的“开山鼻祖”,被人称为“冷面笑匠”。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香港第一届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获得者。
导演、编剧、演员,一人包圆。
将这样全能的开山鼻祖型选手排在第四名,只低不高。

三、葛优
除了小品、相声、电影之外。
喜剧界还有另一座高耸的山头——情景喜剧。
提到情景喜剧,就不得不提《编辑部的故事》,也就绕不开要提一提葛优。
作为中国顶尖的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至今仍难有其他作品超越。

它是电视喜剧的开端,亦是高峰。
而这部作品,正式开启了葛优的喜剧之路。
当然,在这部作品中,葛优还和冯小刚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后,冯小刚多次与葛优合作拍摄。
冯小刚和葛优共同成就了“冯式喜剧”,哪儿有冯小刚,哪儿就有葛优。

当时还有人调侃称冯小刚的作品是:“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
更难得的是,葛优是什么角色都能演。
小到市井小民,大到领导精英,演什么都没有违和感。

在葛优的职业生涯中,有三次拿到百花奖最佳男主角。
无一例外,都是喜剧电影。
再加上葛优的《编辑部故事》,是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
葛优在喜剧界也算是有所耕耘有所建树,凭硬实力能挤进前三。

二、陈佩斯
冯小刚的冯式喜剧再往前数,那就轮到陈佩斯了。
在冯小刚之前,陈佩斯父子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喜剧电影高峰。

说来也有趣,父亲专耕于反派角色的塑造,儿子却一头扎在喜剧上,立志要给观众带来欢乐。
陈佩斯父子联手主演了我国第一部国产喜剧《瞧这一家子》。
紧接着,他们趁热打铁,推出了第一个喜剧系列电影“二子系列”。

陈佩斯敏锐的觉察到,“伟光正”的喜剧难以获得观众的芳心,于是便尝试在小人物上做文章。
他奠定了我国喜剧的基调,堪称中国喜剧界领头羊式的人物。
影视界玩儿完了,陈佩斯又携手朱时茂转战小品界。

一个小品《吃面条》,让小品从此在春晚舞台上扎下根来。
之后,陈佩斯又创作出《羊肉串》等让人捧腹大笑的作品,人送外号,“小品之王”。

陈佩斯不仅是“喜剧之光”,他还是一个值得敬重、颇具风骨的勇士。
一、周星驰
能盖过陈佩斯风头的人,自然就是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周星驰。
90年代,周星驰顺利从许冠文手里接过“喜剧之王”的大旗,开创了周氏独特的“无厘头喜剧”。
一开始,观众们实在get不到周星驰的“无厘头”。
《大话西游》的剧本被无数导演骂“烂到极致”。

巩俐出演秋香时不理解周星驰的无厘头,拒不配合跟他们一起搞笑。
如果众人都不理解,不是超前的天才,就是落后的蠢材。
事实证明,周星驰属于前者。

许冠文开创了一个喜剧时代,然后周星驰将香港喜剧推向了顶峰。
他的作品豆瓣平均分在7以上。
《功夫熊猫》的导演是他的影迷。
在国外公认的喜剧大师排名中,中国仅有他一人上榜。
让人笑的喜剧大师有很多,但让人又哭又笑的只有他一个。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喜剧之王,非他莫属。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给“中国大师级的喜剧演员”排个名, 沈腾第9, 范伟第5, 葛优第3》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