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请出贺老总的骨灰盒, 周总理的扮演者带伤出演, 这样的电影不再有

      看过电影《周恩来》,不少人都说:这哪里像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分明就是一部纪录片嘛!

      电影中,王铁成饰演的周总理“形似更神似”,仿佛周总理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观众们可能‬不知道,为了拍好这部电影,王铁成不惜带伤出演,摄制组甚至把贺龙元帅的骨灰盒‬请到了拍摄现场。

      不少‬观众‬说,这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制作”也许不会再有了。

      王铁成饰演的周总理

      对任何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拍摄《周恩来》这样的电影绝非易事,影片‬的‬创作者既要尊重史实,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原貌,又要进行一定的艺术化再创作。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丁荫楠导演可谓做足了工夫、费尽了脑子。

      一波三折

      1957年,丁荫楠曾经在一次联欢会上见到过周总理,还有幸跟周总理握过手。

      幸福的时间虽然很短暂,可是,丁荫楠却记住了周总理仿佛能穿透一切的眼神。

      周总理逝世之后,丁荫楠很长时间不能接受“周总理已经不在了”的事实。

      他想在银幕上重现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时机‬。

      1987年,这个机会终于出现了。

      当时,珠江电影制片厂计划拍摄一部“建国40周年献礼片”,题材为讲述‬周总理在“中美恢复接触”时期的故事。

      非常幸运的是,“珠影”找到了‬丁荫楠,把执导这部电影的任务委托给了丁荫楠。

      可是,丁荫楠刚刚开始做准备工作,却了解到了一个情况:北京电影制片厂也要拍摄一部相同题材的电影。

      而且,“北影”已经正式立项,影片的名字为《毛泽东和尼克松》。

      众所周知,题材“撞车”是创作者的大忌,于是,“珠影”不得不让丁荫楠立即“下马”,放弃了原定的拍摄计划。

      后来,又有一家电影制片厂找到丁荫楠,请他执导一部名叫《北京-东京》的故事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周总理致力于改善中日关系的故事。

      可是,因为这部影片最后也因故没能拍成。

      1989年,丁荫楠接拍了一部名叫《廖承志在追忆着》的电视剧,讲的是廖承志与周总理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年夏天,丁荫楠带着剧组来厦门取景拍摄,工作间隙的时候,丁荫楠经常与饰演周恩来的演员王铁成一起喝酒聊天。

      一个是把周总理演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资深演员,一个是对周总理饱含感情的导演,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喝酒聊天,“周总理”必然就成了他们聊得最多的话题。

      丁荫楠对王铁成说:“我一定要拍一部关于周总理的电影,这是我的梦想。”

      丁荫楠还对王铁成许下诺言:“假如梦想成真,我希望由你来饰演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王铁成当即接受了丁荫楠的邀请,他对丁荫楠说:“我们一言为定,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

      俗话讲,“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丁荫楠在一次会议上碰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

      在与“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聊天的时候,丁荫楠说:我非常想拍一部关于周总理的电影。

      没有想到,丁荫楠的想法与“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想法不谋而合。

      几乎没费多少时间,两个人就合作事宜一拍即合,“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表示:“就请您来拍这部电影,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王铁成与丁荫楠在片场

      不过,“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也有自己的顾虑。

      首先,这类电影不同于一般题材的故事片,如果没有广电部电影局的支持,这部电影估计拍不成;

      其次,“广西电影制片厂”财力有限,因此‬希望能跟“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合作拍摄。

      “没问题,这些问题由我来解决”,丁荫楠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可是,等回到住处,丁荫楠就犯起了难。

      丁荫楠的“第一难”就是没钱,别说拍电影需要的一大笔资金,自己口袋里空空如也,就连去北京的机票钱都掏不出来。

      丁荫楠的“第二难”就是“没有门路”,要解决“广影”厂长提出的两个难题,自己应该找什么人,要如何跟人谈,对这些,丁荫楠几乎是一无所知。

      但是,丁荫楠不想放弃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于是决定“硬着头皮往前走”,他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几天后,丁荫楠从朋友那里借了800块钱,坐上飞机去了北京,为了省去住宾馆的费用,丁荫楠厚着脸皮住到了老朋友刘斯民那里。

      在刘斯民家里“蹭吃、蹭住”两天后,丁荫楠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

      凭着自己“校友”、“著名导演”的身份,丁荫楠很快就打通了“关节”,搬到了吃住都很便宜的电影学院专家楼。

      在老同学的帮助下,丁荫楠跟学院达成“协议”,他给学生们上课,用讲课所得抵消食宿费用。

      就这样,丁荫楠没掏一分钱,又在电影学院白吃白住了三、四天。

      在这几天时间里,丁荫楠动用了所有的关系,不仅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谈妥了合作事宜,还成功地说服了广电部电影局,并争取到了一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专项资金”。

      大功告成以后,丁荫楠马不停蹄地飞回广西,几天之后,拍摄电影的事情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就‬在丁荫楠为筹拍电影忙碌的时候,一位朋友向丁荫楠推荐了一本书-《周恩来传》。

      这本书由“周恩来研究小组”集体编写,主编是金冲及。

      据说,邓颖超大姐特别喜欢这本书,得到这本书之后一段时间‬,邓大姐几乎每天都会看一看这本书。

      既然金冲及是研究周总理的权威人士,何不请他来当影片的顾问呢?

      于是,丁荫楠再次动用关系找到了金冲及,丁荫楠向‬金‬冲及说明自己‬的‬来意之后,金冲及二话不说,当即决定加入丁荫楠的团队。

      丁荫楠、王铁成合影

      “真实、真实、再真实”

      丁荫楠说,拍摄《周恩来》这部电影前,我们首先确定了这部电影的基调,那就是真实再现人民心中的周恩来总理。

      有人给丁荫楠泼冷水说:“这部电影不好拍,搞不好就会出问题。”

      还有人担心:“电影即使拍完了,说不定也‬会‬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结局‬”。

      这些言论丝毫没有对丁荫楠造成影响,反而激发出一种昂扬的斗志。

      丁荫楠后来说,我为什么不担心、不动摇,因为我有一个信条‬,那就是到生活中去,到周总理曾经工作过的环境中去。

      丁荫楠相信,只要用真挚的感情讲述真实的故事,再加上真实人物的艺术再现,这样的电影一定能够打动观众。

      电影正式开拍前,在有关部门安排下,丁荫楠住进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并在礼堂后台安了“家”。

      这个“家”极其简陋,一张铺板就是丁荫楠的床铺,一张化妆台就是丁荫楠的书桌,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丁荫楠在这个简陋的“家”里‬一住就是三个月,白天,丁荫楠不是去资料室翻阅材料,就是找专家恳谈,向老同志求教。

      每天晚上,丁荫楠都会找几个警卫战士聊天。

      三个月下来,“周总理”的艺术形象在丁荫楠的脑子里基本成型,接下来,丁荫楠决定“正式开工”。

      与其他题材电影的拍摄手法不同,丁荫楠希望人物、事件尽量真实化反映,尽最大可能避免“虚构”。

      用丁荫楠的话来说,要采取纪实化(甚至接近文献化)的方法,去逼真地再现历史和人物。

      因此,为了“真实、真实、再真实”,影片全部镜头都在实地拍摄,其中包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解放军305医院、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长沙蓉园九号……

      就连王铁成身上那件灰色中山服,也是总理生前曾经穿过的。

      为了支持电影拍摄,邓颖超大姐多次与王铁成亲切交谈,王铁成在影片中有不少细节表演,其中就有邓颖超大姐向‬他‬提供的宝贵‬素材。

      邓颖超与王铁成亲切交谈

      为了让自己的形象与身患重病的周总理更加接近,王铁成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减肥运动”。

      为了快速减肥,王铁成喝上了“减肥茶”,结果,因为“减肥茶”中的泻药成分太重,导致他腹泻不止,差点因为‬虚脱‬没能扛得过去。

      几个月的时间里,王铁成每顿饭只吃一个西红柿、一根黄瓜。到正式开拍的时候,王铁成的体重比减肥前锐减了20公斤,整体形象与身患重病的周总理相差无几。

      王铁成后来回忆说,“拍戏那段时间,我最想吃的东西就是炸酱面、馒头、油饼,哪怕吃上一次也‬行‬。”

      “贺老总来啦”!

      电影《周恩来》里有一场“重头戏”-悼念贺龙元帅。

      为了追求真实,丁荫楠把“片场‬”设‬在‬了‬八宝山公墓。

      丁荫楠还想方设法找到了贺龙元帅的家属,他用真情实意获取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最终把贺龙同志的骨灰盒请到了拍摄现场。

      周总理与贺龙元帅

      丁‬荫‬楠‬为什么非要这么做?

      这跟丁荫楠的拍摄安排有关系。

      拍摄“贺龙元帅追悼会”这段戏的时候,丁荫楠请来了一群特殊的“群众演员”。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贺龙元帅的老部下、老战友,更‬重要‬的‬是,他们当年都参加了贺龙元帅追悼会。

      如今,这些同志都上了年纪,又都没有表演经验,丁荫楠担心,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触动他们的内心,这些同志很难表现出真实的悲伤情绪。

      这就是丁荫楠决定“请贺龙元帅骨灰盒”的真实原因。

      当这些群众演员全部就位、道具和拍摄人员准备就绪之后,丁荫楠大声喊道:“请贺老总!”

      随着贺龙元帅的骨灰盒就位,哀乐声响起,拍摄现场的氛围马上变得凝重‬起来。

      在一片低沉的哭声中,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缓缓步入灵堂,他满眼含泪走到贺龙元帅的遗像前,一连向贺龙元帅鞠了七次躬。

      当王铁成饰演的周总理喊出“我对不起你啊”这句话的时候,全场顿时哭声一片。

      《周恩来》剧照

      据《周恩来》剧组工作人员说,拍这场戏的时候,贺龙元帅的老部下们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有三位老同志当场晕倒在拍摄现场,场务人员赶紧把他们抬到室外,经过人工呼吸之后,这几位老同志才慢慢缓过劲来。

      还有一位老同志的情况更加严重,场务人员不得不把他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老同志们触景生情,王铁成在这场戏里的表演也特别动情。

      拍完这一场戏,因为过于投入,王铁成许久不能从戏里走出来,他的脑袋剧痛无比,原计划在当天拍摄的其他内容不得不临时取消。

      周总理 贺龙元帅

      王铁成带伤拍摄,丁荫楠“幸灾乐祸”。

      在拍摄即将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王铁成突然遭遇了一次车祸,在剧烈的碰撞中,王铁成当场断了六根肋骨。

      丁荫楠连夜赶到医院看望王铁成,他跑到王铁成的病床前,急急忙忙地掀开被子察看伤情。

      看到王铁成的脸没有“破相”,丁荫楠一句话脱口而出:“还好,还好,还能接着‬往下‬拍!”

      王铁成强忍伤痛,哭笑不得地说:“我都伤成这样了,你还在想拍戏的事情,你这个人也太狠了。”

      王铁成说:“你‬脑子‬里‬就想着你的片子,还管不管我的死活。”

      话虽这么说,等伤情稍一稳定,王铁城还是咬着牙去了片场。

      在人民大会堂,王铁成要表演电影‬《周恩来‬》的‬经典部分-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作最后一次演讲。

      王铁城身上当时还裹着绷带,因此没有穿衬衫,一件灰色的中山装下,王铁成瘦弱的身子几乎支撑不住衣服,她他‬的身体状况与周总理当年的‬状况‬非常相似。

      在这次拍摄之前,王铁成还担心自己演不好这场戏‬,没有想到,因为车祸受伤,王铁成非常自然地再现了周总理那种虚弱的状态。

      拍摄结束的时候,许多在场的工作人员眼泪汪汪、伤心不已,为‬周总理‬,也‬为‬带伤‬坚持‬拍摄‬的‬王‬铁成‬。

      在送王铁成回医院继续‬治疗‬的路上,丁荫楠“幸灾乐祸”地对王铁成说:“你今天的表演太逼真了,要不是出了这场车祸,你很难找到周总理那种身体极度虚弱的感觉。”

      听到丁荫楠的话,王铁成只能苦笑着说:“看来我得感谢这场车祸,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后记

      1991年10月1日,丁荫楠导演执导的伟人传记电影《周恩来》在全国范围内隆重上映,并‬迅速在全国各地引起了轰动。

      电影《周恩来》剧照

      据资料显示,电影《周恩来》的票房收入大约是‬2亿7千万元。

      与近几年动辄10亿(甚至50亿)的票房收入相比,电影《周恩来》的票房收入好像不算太高。

      但是,朋友们应该知道,在电影《周恩来》上映的那个年代,一部电影的平均票价仅为两元。

      与现在动辄几十元的票价相比,电影《周恩来》的票房收入简直就是个天文数。

      《周恩来》剧照

      电影《周恩来》荣获了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故事片特别奖、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2003年,丁荫楠导演的又一部伟人传记片《邓小平》与观众见面了。

      从1986年拍摄电影《孙中山》开始,到1991年拍摄《周恩来》,再到2003年拍摄《邓小平》,在16年时间里,丁荫楠完成了他的“伟人三部曲”。

      丁荫楠在《邓小平》拍摄现场

      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丁荫楠感慨地说,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很有魅力,一部好电影就是要把它逼真地再现到银幕上。

      针对现在电影中的大排场、炫目的特效、滤镜、抠图,还有浓妆艳抹的演员,丁荫楠导演不屑地表示:

      不管到哪个年代,我们对生活、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不可丢!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