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的观众,最能轻易地接纳奔放的美式诙谐,略微难以接纳的则是隐晦而又沉闷的英式诙谐。最小众也最难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法式幽默。法国人的幽默之所以受到了限制,一方面是因为文化之间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法语的喋喋不休。对于一个从小就开始学习英文的国家来说,英文影片的观赏性要强上许多。

但是,由于不太了解法语,其影片的喜欢程度也因为语言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阻碍。或许,我们对他们幽默的表达方式的了解,和他们对我们歇后语的了解一样。国内的法国影片很少,本片虽然不如《的士速递》那样的优秀,但却给人一种热烈奔放的感觉,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法式幽默。

法国的影片是一种值得尊敬的东西,当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好莱坞的传统风格中的时候,他们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做出了让人羡慕的成就。比如《巴黎淘气帮》《欢迎来到北方》等等,都是法国的经典,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对仍然在盲目模仿好莱坞风格的导演们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这部影片的定位就是娱乐性,所以在艺术水平上,很难和其他影片相比。不过,当人们看腻了好莱坞的爆米花式的幽默之后,这种新鲜的法国点心,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法国影片或许更注重大众的接受度,所以在一部成功的影片中,主演一般都不会是偶像派,这一点与好莱坞的明星演员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部影片也是如此,男主长相普通,行动迟缓,总是一脸忧心忡忡的样子。给他我留下最浓厚的记忆,就是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快递小哥,永远都要带着那个老式的安全帽,习惯于把电话夹进头盔里去接。这样的小细节,让观众们很是欣赏。故事自始至终一浪高过一浪,虽然没有太多的悬念,但节奏控制得很好,让人觉得很有喜感。

一个忠心耿耿的男人,因为一个快递,陷入了重重陷阱,这个套路并不新鲜。唯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对白、动作和人物,并没有像内地的好莱坞那么熟悉,所以,它的观赏性还是很强的。法语的冗长和含糊不清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但那只是针对我们这些纯粹的法语盲而言。影片的前半部分,是主觉和他的妻子之间的谈话,每一句都是又快又急,掷地有声。岳母虽然没有出现,但她的话却盖过了所有人的目光。

法国人对于这种语言的诙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生动的事例就在眼前,足以让人明白:拿来主义只能维持一时,维持不了一世,坚持弘扬本土的传统文化,才是长盛不衰的王道。因为这是一部纯喜剧片,所以在正与恶之间的冲突被削弱了,只是为了好玩。主角和反派都在为娱乐而战,笑声中充满了节奏,和一种独特的异国情调。而且,“Ice”是一个纯粹的逗比,没有脑子,神经兮兮,完全不符合故事情节,确实是法国喜剧中的典型。

之前《功夫熊猫2》的“文化入侵”,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我认为,这是一种悲哀和无可奈何的感觉。好莱坞能够将中国的精髓发挥到这种地步,一方面是为了证明他们对我们的认可。另一方面,学者们的抗议,也证明了国人缺乏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他们如此积极地利用中华文化,证明了东方文化的广袤和迷人,这是他们自己的取舍,也是他们的自由。国内的影业人没必要妄自菲薄,应该为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奋斗。
